摘?要:高中作為我國教育的一階段,承擔著為國家培養技術性人才的重任,班級是一個培養學生文化知識和自身素質的基本單元,一個班級就相當于一個小社會,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管理者,如何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有許多事亟待解決。面對層出不窮的班級管理難題以及高中的特殊性,如何高效地管理班級也是一個長期的話題。
關鍵詞:高中;班級管理;實踐策略
一、 班級管理工作現狀
(一)?班級管理內容過于片面化
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所以這也是高中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作為班級管理者,則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專業技能,更要注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然往往現實不盡如人意,在高中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只注重學生的成績以及專業技能有沒有提升,很少會去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只要學生不搗亂,不給班級“扣分”即可,部分教師放任學生自由發展,未盡到一個管理者的責任。會產生這些結果究其原因都是管理者未曾明確班級管理的目標,這樣的管理方式對于學生的成長以及成才毫無益處。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更要幫助其改掉不良的習慣,鼓勵他們始終以豁達開朗的心態面對學習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自己成為全面發展的職業性人才。
(二) 對學生的評價太過主觀化
學生評價老師即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給出的一個總結,他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導向以及激勵作用。但是很多時候這個總結并不合理,老師偏向于將學習好且遵守紀律的學生定義為“好學生”,而將那些學習成績一般且調皮搗蛋的學生定義為“差生”。通常老師經常表揚那些“好學生”,對于“差學生”卻很吝惜他們的贊美之詞,甚至有時惡言相向進行貶低,這會使學生對于自身的價值也失去了正確的判斷,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長此以往,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極其不利。經調查顯示,在中職學校中近70%的學生從未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者贊美,由此可見高中的學生評價存在較大的問題,有的學生從小就缺乏父母的關愛且社會對其認可度不高甚至有一些偏見,所以很少受到贊美。試想一個長期處于指責環境下且不被他人賞識的人,如何奢求其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世界以及去關心他人呢。所以班級管理者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變化,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讓其身心健康發展。
(三) 班級管理手段單一
經調查,在班級管理中,以批評為主的管理方式約占68%,以心靈溝通為主的管理方式約占20%,且超70%的學生則希望老師在班級管理中采用溝通交流的方式。由此可見在班級管理中,教師一味注重于自己的權威,過分強調學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聽從指令而缺乏個性,思想被禁錮在條條框框中很難有創新。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單一地以批評為主的管理方式,缺乏對學生成長的激勵以及引導,使得學生行為表現過分依賴于管理者,不利于學生獨立且個性的發展。
(四) 班級管理形式過于封閉
在傳統的班級管理觀念中,班級管理的主要角色為學校、老師和學生,忽視了家長的作用。班主任與90%的學生家長在學生成長狀況方面沒有積極溝通,剩下的10%則絕大多數是因為學生犯了錯,才請家長來協商學生的教育問題。相反,家長也很少主動向老師打聽了解學生的情況。這樣就阻斷了一條全面了解學生的路徑,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這樣學生在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能方面都很難提升,學生“無事可做”,則會做出一些違規違紀的事,給班級管理工作帶來困難。
二、 班級管理工作難以執行的原因
(一) 落后的家庭教育
在農村,部分父母迫于生活的壓力以及為了尋求更好的經濟條件,去外地打工,然后將孩子托付給家里的老人,平時只在周末甚至節假日時間回家,這樣演變出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在農村的祖父母大多數沒有什么文化知識,在學生的作業輔導以及心理教育方面幫助甚微,且老人對孫子一般都比較寵愛溺愛,作為監護人一般只能做到照看小孩的溫飽而很難做到很好地管理小孩。就農村而言,父母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也不夠重視,認為把孩子送進學校就完成了自己的義務,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一不可,在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中,父親一般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母親則扮演著“慈母”的角色,留守兒童處于受教育的關鍵期,出現如此大面積的角色“缺位”,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找不到傾訴的對象,降低了孩子對于父母的信任,而且會讓大多數孩子產生自卑懦弱的心理,對于孩子的教育非常不利。因此孩子的絕大部分監管責任推給了學校,其實在農村,師資力量并不是很充裕,班級規模較大,一般學生人數多達五六十左右,完全讓一個人來管理整個班級的所有事物則顯然有點應接不暇。經調查,留守兒童所處的家庭經濟情況由于父母出外打工較為富裕,但是父母陪伴的缺失遠不能由物質來補償,由于老人的觀念較為陳舊,很難在心理指導上對孩子有所幫助。通常很多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管教和關愛容易被不良行為所誘惑,因而會染上抽煙、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習慣,而且有的孩子就想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博取家長的關注和關心。雖然報道里出現的像貴州畢節留守兒童致死這樣的事只是極個別,但是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且急需解決。
(二)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
學習的積極性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具有的勤奮、努力和主動的心理狀態,一旦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則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第一種情況為學生基礎差,對學習缺乏信心,學生高中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比較難以解決的問題,當這種困難無法解決時,則會產生挫敗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一個人在長時間體驗不到成就感時,會逐漸喪失信心,這樣長期下去肯定會影響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第二種情況為學生被忽視,不受老師的重視,因此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當學生在某一科目上成績不好時,便會自認為老師忽視他們了,他們是被老師拋棄的人,學生因此也會對老師產生厭惡感。愛屋及烏,相反,當學生不喜歡老師時,則會對他說教授的課程也產生消極抵抗的情緒。
(三) 教師自身原因
在我國,有的高中學生起步較晚,且由于最近幾年招生規模的擴大,呈現出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部分老師都是從初中分流來的,缺乏專業技能,專業課教授老師部分都不具備本專業的教授經驗。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后由于缺乏專業的指導,很難將其應用到實踐中,這也就造成了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給班級管理帶來了困難。同時班主任對于學生缺乏正確的認識,以偏概全,將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一棍子打死。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人不可能毫無優點,在以往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可以發現,有的學生雖然較為調皮搗蛋,但是卻很有號召力,具有領導才能;有的學生雖然文化知識不好,但是動手能力極強,而且喜歡在實踐中鉆研。所以那些學生并不是不可教化的,需要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認同他們的才能,肯定他們的價值,讓他們有信心且積極樂觀地對待人生。
三、 提升高中班級管理的舉措
(一) 樹立人文關懷的管理理念
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差異較大,因此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注意自身的措辭,切忌使用過于嚴厲或強硬的說話態度,在確定了學生的合理要求后,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讓學生在比賽中加深友誼且創建和諧、充滿人文思想的班級文化。
(二) 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
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位老師,在學生的整個成長階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部分家長認為學習的事可以完全交給老師,自己做好“后勤”就可以了,從而使得學校和家庭相分離。老師應當與家長及時溝通,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以及成長環境,深入了解學生的過去以及未來動態,并且向家長及時通報學校的班級管理方式,以便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現代通信手段較為發達,部分學校推行建立班級微信群等使得老師與家長互動,可以充分利用微信里的一些小程序例如調查問卷、投票評選等。通過教師與家長的積極溝通,可以更為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狀況,有利于和諧班集體的建設且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活及學習效率。
(三) 引導學生自主管理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從小到大都受老師、家長的管理與約束,這些管理方式有時甚至都不是學生自愿接受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等都會依賴老師或家長的指導,其獨立性會逐漸喪失。高中的學生都處于十七、八歲的年紀,這個階段的學生其身心尚未成熟,但是渴望被認可和稱贊,對于家長以及老師的崇拜感逐漸減退,產生自我崇拜,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很多時候老師和家長的教導會讓他們覺得厭煩。鑒于此種現象,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不再規定他們在自習課上該學哪門課,也沒有老師時刻監督,讓學生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標去合理安排時間。而且可以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將班級目標劃分為不同的小版塊,按照一定的層次順序分配給每個同學,讓“人人有事做”,體驗管理的樂趣與不易。
四、 總結
綜上所述,中職學校的班級管理工作任重而道遠,班主任需要將“愛和規則”靈活運用并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增長文化、實踐水平的同時也能成為一個心智健康的青年人,實現自我價值,成為一個對企業和社會有貢獻的青年。
作者簡介:張銳,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