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木雕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主要代表之一,現已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之中,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木雕藝術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發展,木雕藝術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讓人的生命與木的生命融于一體,締造嶄新的形象,創造出更受歡迎的作品,是當代木雕匠人的終極目標。因此,針對新時代木雕藝術在設計和技法方面的傳承和創新進行研究、探索,以期為木雕藝術的更好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木雕;形象;創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國家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木雕等傳統藝術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木雕技藝的傳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過去,木雕這樣的手工藝大多是家族式的傳承方式,只限于父子、師徒等之間進行傳承,對于外人一般不會透漏。在這種傳承方式的影響下,在科技迅速發展的同時,木雕這項技藝的傳承也面臨著危機。因此,為了木雕技藝的傳承和發展,當代的木雕藝術家在傳承方式和技藝方面都在不斷地尋求改變,尋求木雕技藝在傳承和創新中的平衡,從而使木雕技藝發揚光大。
一、設計理念的傳承與創新
對于木雕作品來說,其藝術造型的設計與雕刻技藝的重要性是相當的。在傳統的木雕作品設計中,題材十分豐富,包括了人物、景物以及故事等,其中人物以及具有美好寓意的一些動植物是最常見的題材,例如侍女、觀音、彌勒、壽星、牡丹等,如果以故事作為木雕的藍本,則以八仙過海圖最為普遍。在這些傳統的木雕藝術造型中,往往包含了如身體健康、生活美滿、富貴長壽等祝愿和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也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喜愛。但是,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只專注于傳統文化,只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設計的理念和想法顯然是不夠的。要想讓木雕技藝進一步發展,在當代有著更廣闊的空間,就要與當代的文化和藝術相結合,對其藝術形式進行創新。例如,在設計木雕作品的造型時,就可以結合現代文化中的一些象征進行創新,如熊貓、孔雀、錦鯉等現代比較流行的帶有祝福寓意的動物造型,或者以當代中國夢、改革開放后中國發生的新變化、社會進步的新表現等作為設計的主題。這樣不僅豐富了木雕創作的內容,還能使木雕的展現形式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理念,進而滿足社會各界對木雕藝術的審美要求。而木雕除了作為單獨的藝術作品出現之外,往往還是建筑裝飾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古代的園林、宮殿、廟宇等建筑中,都會有木雕作為裝飾,如園林中的雕花木窗、廟宇中的佛龕佛像、宮殿的梁柱等,雕梁畫棟、雕欄玉砌等成語足以顯示出木雕藝術在建筑裝飾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現代生活中,由于木制建筑已經基本成為歷史,所以這種在建筑裝飾上大面積使用木雕的情況也并不常見,更多的是屏風、柜子、桌椅等家具上用木雕技藝進行裝飾。所以,現代木雕裝飾設計也應該隨著用途、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創新,與當代的文化和審美進行有機結合,緊跟時代的審美特點,創造令當代人喜愛的作品風格,為木雕技藝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技法的傳承與創新
在木雕技藝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從木雕藝術的設計以及文化內涵方面進行創新,木雕的技法和手段也應該有所創新。木雕技法是創作者想法得已展現的保障。只有創作者熟練地掌握各種雕刻技法,熟悉木雕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將自己的設計構思通過作品表現出來,創作出完整、完美的木雕藝術作品。一旦技術不過關,即便經過巧妙的設計,所創作品也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作品。當然,對于木雕這項傳統的手工藝來說,對過去技藝的傳承是其發展創新的基礎。失去了傳統木雕技法的木雕藝術,就好像一棵斷了根的樹,根本無法再成長,只會逐漸枯死。所以,當代的木雕藝術創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真研究傳統木雕技法,并且通過不斷地學習、訓練,使自己能夠熟練地掌握基本技法。例如,在木雕的技藝中最基礎的浮雕、透雕、鏤空、巧雕等技法,就是福建惠安木雕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幾種。浮雕和透雕是最常用的兩種基礎技法,其中浮雕技法適合在空間面積比較小,但是需要反映出比較豐富的內容時使用,這種技藝相當于雕刻一個壓縮的雕塑,對內容的表現力比較強,所以在各個派別、各種類型的作品中都有涉及。最常見的就是富貴牡丹等題材的屏風,通過浮雕技法生動刻畫牡丹花的每一瓣細節,給人一種立體舒展的感覺,使作品栩栩如生。透雕技法則多用于建筑上,是—種集堅固受力與藝術美感于一身的技法。在木制建筑中,使用木雕技藝進行裝飾一般都是在梁柱等部位,所以在創作構思時除了要考慮其高度、角度所造成的視覺誤差之外,還要考慮整個建筑的承重。因此,建筑中使用的透雕作品往往表現出—種粗放的藝術風格,大開大合,寫意為主,而不會出現小巧精致的作品。在這兩種技法中,還分為各自不同的一些細節的雕刻手法,鏤空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在進行鏤空雕刻時,要考慮木料特點、作品部位、整體布局、表現效果等多個方面,在對作品的主題進行表現時常用虛實結合的方法,在整個作品的實處留一個比較精巧的裝飾物,使作品的實處更顯靈活,使整個作品更加生動。交叉雕刻法則是鏤空技法中難度最大但又必須要掌握的一種技法,常常用來表示作品中的山脈、云霧、飄帶、枝葉等細節,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對木雕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只有在掌握基本技藝的基礎上,與現代工藝進行結合,同時在破除木雕技藝傳承的壁壘后博取各家之長,才能讓木雕在創新中得到長足的發展,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開拓和創新作品的藝術表達方式,是當代對于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的一種態度,也是如木雕這樣的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得以不斷發展的唯一路徑。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在木雕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多種藝術手法綜合起來,結合新文化、新工藝,以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表現形式,讓我國的木雕技藝朝著不斷創新和合理發展的方向邁進。
[作者簡介]
鄭世陽,1981年生。現為南平市工藝美術名藝人,福建省根雕藝術大師,福建省林業職業學院手工雕刻特聘教師,福建省南平市木根雕品鑒專家、玉石品鑒專家。先后拜中國木雕探花賀耀輝、中國藝術學者吳笠谷為師。2015年創建惠安縣世陽木雕工作室。2017年創建南平市延平區世陽雕刻制品有限公司。
2015年4月結業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吳笠谷雕刻藝術高級研修班”,同年參加福建惠安開成高級職業中專雕刻工藝培訓;2016年11月結業于福州師范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高級研修班,2016年12月結業于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產業高級研修班;2017年3月結業于莆田工藝美術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研修班,2017年6月結業于華僑大學2017一帶一路(泉州)工藝美術創新發展高級研修班等。多次參加全國大型現場雕刻競賽并取得佳績。
(編輯: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