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從“后進生”的身心特點出發,關注“后進生”學習語文的各個階段,從提高期望值、課堂高潮、課前幫助、小組合作、正確的激勵五個方面論述如何提高后進生的課堂發言積極性。
關鍵詞:提高后進生的課堂發言積極性;期望值;課堂高潮;課前幫助;小組合作;正確的激勵
當前對教育批判最多的就是教育人文精神的淡薄,在整齊劃一的教育轉型為個性化教育的背景下,要由強調統一性的教育者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可有些老師甚為苦惱,一些學生任你怎么調動、鼓勵,在課堂上始終一言不發,是典型的“收音機”,我們把這類學生定為課堂上的“后進生”。
一般有兩種類型:A原有的知識水平差,讀、寫速度太慢,思維敏捷性、廣闊性不夠,客觀因素占大部分;B由于本身的身心健康狀況,個性(性格、氣質)特點所決定的,主觀因素占大部分;還有部分學生是A、B類學生特點的總和。教育者要從尋常之處窺見其心靈的軌跡,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強調人的價值、尊嚴、潛能,分析后進生致差內因,研究如何有的放矢地對后進生進行課堂發言積極性的教育。
一、 “提高期望值”是后進生課堂發言積極性的前提和保證
所謂期望值就是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素質和將來成就的一種估計和寄予的希望程度。這種期望都是基干兒童的表現和家長與教師的認識水平,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不科學的。而且這種期望值一旦確定,則不易改變,并且表現在日常生活、學習的言行中,反過來對兒童造成影響,有強化兒童自我意識的作用。
比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尤其是在有人聽課的時候,為避免耽誤時間,總是提問那些期望值較高的學生,即使回答不上,也想法啟發他,而使那些期望值較低的學生,一般不提問,即使偶爾提問,也是為了點綴涉及面。有些回答不上而遭到批評,又有甚者是挖苦、諷刺:“你真笨”,因此,無論怎樣素質的學生都容易把家長和教師的期望值變成自我意識,久之出現心理障礙。因而教師務必在心中樹立平等意識,更要及時發現這類后進生的優點,及時表揚。
也可通過暗示的方式表明對他有較高期望值。久而久之,學生感到老師真心實意地信任他,自信心就會得到恢復。如果再能得到家長的配合,效果更加明顯。這是提高后進生課堂發言積極性的前提和保證。
二、 “課堂高潮”是提高后進生發言積極性最省時、高效的辦法
人的行為有兩種表現。第一種是不穩定的,有條件性的;第二種則是自動的,無條件的,帶有情緒色彩的。特別是A、B類學生,第一種行為很難有表現,在課堂上,他們總是被動的。A因跟不上節拍而無所謂發言,B因性格內向而根本沒有發言的欲望。因而,在課堂上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豎起厚厚的心理防線,教師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努力攻破這層心理防線。做起來還真不容易,教師一定要精心備課,課堂一定要有高潮,當高潮出現時,課堂上呈現出民主、寬松、和諧的氣氛,學生想說的欲望特別強烈,有時甚至顧不上老師的勸阻脫口而出。整個課堂動了起來,也就是所謂的“無序”狀態——百家爭鳴,群言堂。這時,只要你稍加注意,那AB類學生也動起來了。那層心理防線已在這種強烈的氣氛中瓦解了,他們的手舉起了,臉漲紅了,思維也敏捷了。此時,教師就應及時捕捉這一時機,把發言的機會讓給AB類學生。A類學生可能發言不完整,再讓B類學生補充。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如能加以肯定、鼓勵,學生更加興致勃勃。
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在同學們認真品讀課文,深深地被五壯士精神打動時,老師說:“孩子們,你們心里一定有話想對壯士說,是吧?那就別猶豫,拿起筆,把它寫下來,好嗎?”在學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老師提問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先請三到五位優生發言,同時教師以飽滿的情感和真誠的贊美影響學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學生自然進入教師設計的“情感埋伏”,A、B類生真情涌現,致使課堂“完美”地呈現高潮。
長此以往(一般至少訓練10節課),前文提到的第一種行為便會向第二種行為轉化。我認為這是培養后進生發言積極性最省時、高效的辦法。
三、 “課前幫助”是后進生發言積極性的有力保障
此點得益于小學創造教育創始人趙學謙老師的指點。前面分析,A類學生是跟不上,B類學生是性格所致,這是決定他們成為課堂上后進生的內部原因。“治根還需治本”,教師可在課前做些“摻水分”的小動作,也就是課前個別找A、B類學生,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疑點、難點與他們分析,讓他們事先掌握,然后明白地告知他們——下節課一定得發言。
當他發言后,老師及時給予肯定、表揚,滿足他們內心那種愛聽好話的潛在本能。如此可反復訓練多次,接著就是不再有“水分”的真實了。如果學生已經樹立起信心和勇氣,進入平穩的學習過程,說明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但如果完全放手他們仍不能適應,此時老師還得花點時間進行課外指導,教給正確的學習方法,久而久之,定能養成較好的習慣。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說明文《太陽》,教師先把該文作者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介紹太陽及這樣寫的好處告訴A、B類生,讓他們提前準備。
當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重復出現的時候,你會發現A、B類生的眼睛特別亮,小手舉得特別高,發言特別流暢,此時你一定明白了“一個人只有內心充滿快樂、自信與平靜,才可以沒有束縛和干擾地發揮智慧”的道理。
四、 “小組合作”是后進生發言訓練的主陣地
當前是市場經濟,學校也非凈地,學生或多或少地受“社會比較”的影響,即通過與集體里其他成員的對比來認識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因此,以競爭為導向的課堂氛圍往往容易形成優生包場,更使A、B類生愈加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合作型的課堂環境可淡化“比較”,可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老師在安排分組合作學習中注意避免因分組而引起的對A、B類生造成或多或少的弱勢。
據“網上教育”連連編譯的“為何不對學生課堂參與情況進行評分”一文介紹,在分組合作中,踴躍發言、積極參與的(即使他們回答常常是錯的)是那些具有很強的領導人格傾向的學生,而那些領導人格比較弱的學生,即A、B類學生,仍屬于跟隨者、不參與者,他們很不愿意發表自己的意見。
若長此以往,這些“跟隨者”“不參與者”會很不自在、很沮喪,這樣的分組合作就不和諧、不互助、不愉快。可以這樣解決,教師把合作學習中所有的角色任務列出來,讓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自然個性特征進行分工(每組必須有一個A、B類學生,且固定為x號)。例如:有首席發言人、列席發言員、秘書、總裁、外勤人員等,學生很快會分配妥當,然后按合作學習的次數進行輪換充當的角色。如此,既無大課堂那種壓抑的權威意識作祟,也無學生那種因不自信而產生的干擾因素影響,生與生之間距離縮短了,A、B類生也能發表自己的意見,且在大家的幫助下能代表小組發言。久而久之可提高對問題判斷的準確性、敏捷性,以此形成后進生發言訓練的主陣地。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一課,教師可設計兩個輻射全文的問題:
1. 在“我”夢中出現了哪些難忘的場景?哪個場景給你印象最深?
2. 課文為什么以“父愛之舟”為題?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內容說說你的理解?
然后讓學生細讀,勾畫有關語句,四人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在小組中擺出自己的觀點,且必須由教師指定的x號代表小組發言,如此使x號生(即前文提到的A、B類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五、 “正確的激勵”是后進生發言積極性源源不斷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激勵,一個人自身的潛力只能發揮20%~30%,而充分的激勵,則能使人發揮其自身潛力的80%~90%,AB類生在課堂上是被動參與,很多老師也很注意調動這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但要注意正確的激勵:1. 否決刺耳、難聽的評價。“你真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我真不知道你腦子怎么這樣不好使”等這些評價會傷學生(特別是A、B類生)自尊心,挫其自信心,自然對你的課堂教學不感興趣甚至反感、畏懼,也就談不上參與了。2. 給予激勵性的評價——“真好”,“真棒”,“你真聰明”。應該相信學生在你如此充滿激情的評價下真的會慢慢聰明、可愛起來。即使學生有時可能答案不對,師也應從生的音量、站姿、表述等給予肯定。3. 如此“激勵”要不得。經常聽課可聽到這樣的激勵性評價——“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留給×××好嗎?”,“這個問題幾個同學都說了,×××你能說一遍嗎?”……表面看來教師用心良苦,有意扶持×××后進生,但細一推敲,不難發現,其含義是:“你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是太差了。”而這“言下之意”又很容易被那些自以為是的優生說出,勢必在同學中造成不良影響,×××這種后進生還會自己大膽發言嗎?
例如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上《居里夫人小時候》這篇課文時有幾個表揚就特別值得我們學習。朗讀時,第一生讀,他評——不錯,聽好,只是不錯,第二生讀——你真了不起,雖然還可以讀得再好一些,但你挑長的、難的,老師提醒了,你記住了,真好;又一生讀,他評——好,終于有個“好”字了。層層遞進的表揚是不是比我們的“你真棒”“你真好”“掌聲夸夸他”強上百倍了。回答問題時,賈老師把發言優秀的同學請上講臺,對同學說:“好同學就在身邊。”大家紛紛發言,爭當好同學。點點滴滴的表揚無時不滲透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這樣的教學才叫細致入微、扎扎實實。
當然,轉化后進生課堂發言積極性的契機,遠不止這些。只要做教育的有心人,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注意學生的潛在性、差異性,留心觀察,細心點撥,掃除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障礙,那么,后進生心靈的琴弦在語文課堂上也會鳴奏出動人、和諧的樂章。
參考文獻:
[1]連連.為何不對學生課堂參與情況進行評分[J].網上教育.
[2]劉艷英.淺議差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6).
作者簡介:
粘雪英,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天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