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
[摘? ? ? ? ? ?要]?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以及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的共同需求,以“雙創”教育為切入點將兩者融合,首先對融合價值進行分析,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強化高職“雙創”的理念和精神,而“雙創”教育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提供人才和路徑,進而提出融合路徑,即廓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建立分類體系,消除高職院校認識局限,做好頂層設計,糾正高職學生文化偏見,激發學習興趣,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貫穿融合的育人體系等,以期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雙創”教育形成互利共榮的融合發展局面。
[關? ? 鍵? ?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雙創;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6-0026-02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發展中積累沉淀下來的各種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的總體特征;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指中華傳統文化去其糟粕之后,對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仍具有生命力和重要影響的優秀文化。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就曾頒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占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兼具高等性與職業性于一身,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是國家“雙創”型人才培育的前沿陣地,而“雙創”教育又迫切需要文化滋養與支撐。由此,以“雙創”教育為切入點,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高職“雙創”人才培養的路徑,其適切性不言而喻,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戰略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雙創”教育融合的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雙創”教育所需的理念與素材
高職院校在當前“雙創”教育中,往往重知識技能培訓,輕思維理念引導,致使不少學生創新創業思想保守,空有技能而無法迸發出創造火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知常達變、開物成務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是至圣先師最深沉的智慧哲學,如“天下為公”“經世致用”的社會責任感,可以引導高職學生塑造正確的創新創業理想,避免價值觀的庸俗化;如“舊邦新命”“改制維新”等中國歷代創新典范,可以引導高職學生培育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如“以和為貴”“以義制利”等中華古代商幫創業史,可以成為生動的創業案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可以啟迪高職學生以天地萬物為師來找尋創新創業靈感。由此,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對其蘊涵的理念細加揣摩、靈活借鑒,有助于激發“雙創”學習興趣。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雙創”人才所需的精神與品質
創新創業教育其本質是一種意識和精神教育,而創新創業精神與高職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精神高度吻合,因此加強高職“雙創”人才的精神與品質培育至關重要。
針對創新教育,需借鑒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和內在特質,培養學生養成潛心鉆研、精雕細琢的創新態度,以及摒棄浮躁、永不言棄的優秀品質;針對創業教育,在宏觀格局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小勝靠謀,大勝靠德”的傳統道德思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金錢誘惑上,向學生倡導中華傳統文化義利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財富積累中,引導學生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做到“恒念物力維艱”。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磨礪高職“雙創”人才,使其百折不撓、堅持不懈。
(三)“雙創”教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提供后繼人才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傳承就是指這兩種財富在前后代人之間的不斷傳遞和承接。當前,很多流傳數千年經久不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面臨著消亡的危機,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傳承,所需的不只是資金投入,而是要有充足的后繼力量,需要年輕的思想和鮮活的生命來接受言傳身教,親身實踐。
據2019年2月教育部新春發布會統計的最新數據,當前全國普通高??倲禐?663所,其中高職院校有1418所,占到總數的53.35%,全國在校大學生總數為2831.03萬人,高職學生有1133.7萬人,占40.05%,因此,高職學生已成為年輕知識群體的一支主力軍,高職院校擁有著傳統文化傳承的天然土壤和生長空間,理應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把高職學生培養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四)“雙創”教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實踐路徑
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高職院校依托“雙創”教育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具有自身優勢:(1)高職院校是實力雄厚的研究性機構,有一支精干的科研攻關隊伍;(2)高職院校開展的“雙創”教育,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年輕人才,這些“雙創”人才在掌握必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提煉和創造性轉換的路徑更為多樣,且擁有專業跨界復合的實施條件;(3)高職院??梢砸劳凶陨砥脚_,將地方文化團體、政府、學校三方聯動起來,可以通過一些大學生科創項目、校企課題、“互聯網+”等“雙創”實踐活動,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雙創”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廓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建立分類體系
高職“雙創”教育中,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都離不開文化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取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豐富的有機整體,浩如煙海、紛繁復雜。首先應基于融合需要,廓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建立分類體系。
(1)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專業特點,以“雙創”教育目標為導向,對傳統文化進行分類梳理。工科應重點梳理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傳統素材,商科則應偏重傳統晉商、徽商等商幫文化史料分析。(2)高職院校應圍繞地域周邊有針對性地開展“雙創”實踐活動,譬如采訪、搜集、整理民間創業故事,運用現代數字媒體手段進行視頻編輯和網絡推廣;或者在調研民間特色文化符號以及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產品設計方法進行“再設計”開發;又或者基于當地民族文化遺產以及地方傳統習俗,開發出相應的特色旅游或者傳承地方文化的創業項目等。
(二)消除高職院校認識局限,做好頂層設計
高職院校在對待“雙創”教育方面認識普遍較為局限,首先,一些高職院校片面地將創業活動理解為社會實踐與經營活動等,沒有深入“雙創”的內涵建設上;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精力主要用在完成教學科研工作量上,沒有對“雙創”和傳統文化投入過多關注。進一步的,有不少高職院校開始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價值,但著眼點大多放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或者是局限在學校思政課領域。更進一步的,一些院校開始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雙創”教育的融合價值,但是課程建設思想固化,教學人員不愿改變現有教學秩序,只在部分公共課程或者課外社團中進行了探索嘗試。由此,只有扭轉高職院校的認識局限,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執行力度,才有可能從雙贏的大格局上來促進兩者的融合。
(三)糾正高職學生文化偏見,激發學習興趣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促進了各種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鋒。高職院校的青年學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接觸了大量日韓、歐美影視作品,產生了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想,于是在思想上會發生一些偏差,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奴性文化,已與時代脫節,誤認為西方文化才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走向富強的依靠力量。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想要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創”教育,勢必會受到這些學生的排斥。
高職學生精力都在專業學分和考證上,在課內課外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的機會較少,也就很難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因此,在高職“雙創”教學中應充分發掘各種感性傳統文化題材,選擇適合高職學生理解認知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進而在認同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成就感,提升自主學習動力,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外文化差異,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取長補短的態度,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貫穿融合的育人體系
高職院校應建立一套從大一啟蒙學習延續到大二、大三專業學習的持續貫穿式育人體系。其中,在通識課階段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體系以及普世價值,開設至少一門以上面向全校的選修課。在一些專創融合課程中,向學生介紹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案例,布置一些項目進行實踐,按情境化教學進行展開。此外,還應當從課外通過輔助教學活動進行豐富和完善。首先,可以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通過線上學習平臺制作一些相關傳統文化“雙創”案例的培訓資源,布置學生課余自學。其次,在校內建立地方性的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設置一些工作坊、傳統文化社團等,基于學生個性發展和興趣不同進行差異化培養,可以將學生以跨專業的形式組織起來,指導學生制作一些創新創業項目、參加一些創新創業大賽,以及參與指導教師的校企橫向課題、發表學術論文等。
三、結語
當前,國內高職院校啟動“雙創”教育時間不長,很多理念尚處于探索階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雙創”教育融合發展,不僅有助于推進高職“雙創”教育向內涵深入發展,同時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提供了實施路徑。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雙創”教育融合,沒有太多成功范式可以借鑒,需要在今后的“雙創”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以期實現互利共榮的發展局面。
參考文獻:
[1]肖桂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5-12.
[2]楊恒.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析[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8(6):76-79.
[3]凌鏡,胡正明,張雁平.融合特征視域下“雙創”教育促進高職人才培養的價值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7(12):29-33.
[4]中共上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6).
[5]高建寧.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本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5):96-98,102.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