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燕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應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當下是一個資訊豐富、信息爆炸的時代,涌現出大量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很多熱點話題也是學生有耳聞甚至是感興趣的。在大量的社會熱點面前,我們該如何挑選素材?筆者將以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為例,舉幾個成功引入社會熱點進行教學的例子,談談對社會熱點的收集、篩選、整理,在德法課堂上的運用。
一、用社會熱點幫助學生提升愛國情感
作為法治專冊的小學六年級德法教材,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因為內容的抽象,單純地說教脫離兒童生活,勢必既枯燥又乏味,教育效果不佳。如何讓抽象的法治落地生根?在學生心理留下烙???從社會熱點中選取素材,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老師在執教《感受憲法日》一課時,這樣做:同學們,你們一定看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閱兵和群眾游行吧?生:看過?。ó惪谕暎煟哼@個環節還有印象嗎?(播放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民主法治方陣”視頻)生看得津津有味,師定格在被簇擁的“憲法”圖。師:為什么民主法治方陣中將憲法樹立在全國人民面前呢?生:因為憲法是國家根本法。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是舉國同慶的大事,這一社會熱點就發生在前不久,出現在學生的生活中,素材特別鮮活。許老師精心選擇慶典中的“民主法治方陣”視頻,巧妙地引入話題,重溫當時群情沸騰的場面,既突出了憲法的神圣與莊嚴,也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多關注社會熱點,與時俱進,讓愛國主義教育從學生的生活中來,住進學生的心里,體現到學生的行動中去。
二、用社會熱點引導學生建立道德認知
兒童的道德認知源于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與行動?!秶覚C構有哪些》,第一課時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行政機關,熟悉行政機關的運作方式,逐步建構初步的行政機關結構體系。怎樣激活課堂,讓學生達到這一認知層面的目標呢?老師在幫助學生建構的過程中,關注南通承辦的“中國森林旅游節”這一社會熱點,將最新最近的家鄉熱點話題及時恰當地展現在課堂上:這些行政機關是如何協作管理,共同為我們服務,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的呢?咱們不妨走進市人民政府去體驗一下吧!
出示“活動單”:
咱們南通剛剛承辦了“中國森林旅游節”。這個活動既提升了南通的知名度,也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帶來了旅游行業的經濟效率。
小組討論:作為承辦此次活動的南通市人民政府,要組織好這次活動,需要哪些部門參與?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森林旅游節要搞哪些活動,要做哪些事兒(播放森林旅游節宣傳片)。生:我覺得公安局要參與其中,因為旅游節人數眾多,需要警察維持秩序。生:市發展改革委員會也需要,因為這能促進我們南通的發展,讓南通更加美好。生:還有媒體播報傳播信息,需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師總結延伸:辦好森林旅游節,需要很多機關部門共同努力協作才能辦好。其實,不只是森林旅游節,我們平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各部門共同協作才能完成。
“森林旅游節”就發生在學生的身邊,甚至有些學生還參與其中,有深刻的體驗,這樣的社會熱點話題正是學生感興趣的,把這一社會熱點引進德法課教學中, 給相對枯燥的教學內容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的認知水到渠成。
三、用社會熱點促進學生形成道德行為
德法課堂要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可以從社會熱點中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作為教學內容或課程的生長點, 幫助學生從社會生活中豐厚道德認知,擁有獨立自主的正確的價值判斷,并用它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中,有一個教學目標是掌握權利行使有界限,同時保有對憲法有神圣的敬畏。老師選擇從社會熱點話題入手,在課堂中呈現生活中真實事件,讓學生自己觀察社會,感受社會,易觸動學生,也為學生遇到類似事件正確處理提供依托,起到促進學生道德行為行為的作用。師:是呀,我們享有言論自由權。但為什么有人行使了言論自由權卻遭到了法律的制裁呢?(播放皮某在朋友圈辱罵劉某并貼出照片,被劉某起訴,道歉并賠償的新聞)生:因為他侵犯了別人的人格尊嚴。師:這告訴我們在行使權利的時候要有——界限呀。請打開《憲法》第24頁,找到第51條,我們再次捧起《憲法》讀一讀。(生讀)師:這就告訴我們行使權利是不能濫用。今后,如果你的爸爸媽媽想要發朋友圈,你想提醒他們什么呢?生:要注意行使權利有界限。生: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和自由。
老師在教學中,從社會熱點談起,又回到學生生活實踐中去,始終以生活為主場,起到了很好的道德行為指導效果。如果單純照本宣科,很容易造成學生僅僅在心里掌握這些目標,所學內容與自己生活割裂開來,出現“嘴上都懂,一做就錯”的情形,那并不是真正的德育。
兒童的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礎,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讓社會熱點給課堂注入活水,讓學生堅實地跨出走向社會,融入生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