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九香
【摘? 要】?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課堂提問,引領學生向目標進發,讓他們在思考、探索中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從發問、候答、叫答、理答等環節闡述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數學;提問思維
教師的提問,不在于索求答案,而是在捕捉學情,適時點撥,引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反思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口頭禪是“對不對”,內容膚淺、缺少難度,與主要問題缺少關聯,不能以觸及學生的思維深處,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教師的提問能融情其中,引發師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擺脫思維惰性,能學會主動思考。在“提問”的引領下,教師由“已知”內容出發,與目標知識近距離的接觸,在思維的碰撞中補織“斷點”,消除知識盲點,去提問、質疑,對新知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發問準確,促進思考
在初中數學課堂的發問環節,教師對提問往往缺乏重視,打無準備之仗,準備不充分,多靠臨場發揮,提問隨意性大,出現忽略知識點、不能顧及各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在提問中重量輕質,顯得過于頻繁,為追求“鬧”的氛圍,對學生不停提問,留給學生消化思考的時間極短。教師往往設法將每一個問題的答案、每一種方法都“教”給學生,但由于基礎各異、時間有限,教師難以教會每一位學生,只是快速地將知識教給優秀生。教師提出的低層次問題較多,發散性問題較少,不能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使學生僅停留于低水平的認知上。教師的提問應導向明確,把握重點,不能隨意而問,要顧及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設置具有啟發性的核心問題,即要聯系“前內容”,引起學生回答,進行深度地探索。問題要有挑戰性,能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體驗成功感受。問題要貼近學生生活,使知識變得觸手可及,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教師要把握提問順序,要循序而進,讓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如在學習蘇科版七下《不等式的解集》內容時,教者將不等式的知識融入到壓翹翹板的游戲之中,引發學生的討論交流,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學知識、用知識,能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提升。師生的交流不只是簡單的師問生答,如果我們頻繁提問,為學生留時太少,就會導致課堂“冷場”,在問答中無法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只求數量的問題缺少效度,是非判斷性的問題會助長思維惰性,課堂會湮沒于題山問海之中,教師要抓住關鍵問題提問,多提發散性、創造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維。教師的提問要層層遞進,不控制學生答案,要充足留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地發展。
二、留時候答,引思深入
反思候答環節,教師的候答時間普遍偏短,只有少數學優生能算出答案,而教師沒有理會還在思考的學生,追求活躍度而導致學生缺少靜思,不利于學生深層思維鍛煉。教師對學情缺乏深入研判,對學生的等待時間缺少預判,存在無效等待的情況。在候答中,教師適時留有空白就是對學生的尊重,讓他們去猜測、思考,當然留白不是信馬由韁,放任學生思緒萬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具有等候意識,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學生需要步步推導,對于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簡單的記憶類問題一般候答時間在3秒,但如果是綜合題、開放題、應用題,學生候答的時間要超過3秒,我們要耐心等待,為學生留有適度的空間,要以“時間”換“思維”,讓學生參與思維過程,但在學生想不出答案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幫助提醒。候時的長短,皆由問題難度、學生的現實水平決定的,問題的難度要與學生的能力相匹配,這樣才能使留時更恰當、更合理。教師在提問時要找準對象,讓學困生回答層次低的問題,讓學優生去回答綜合類、開放性的問題,問題之間層層推進,這樣就會避免浪費時間的等待。
三、公平叫答,面向全體
在叫答中,教師要營造輕松氛圍,如果沒有學生的配合,教師的一切活動皆是徒勞無功的。學生或因性格內向不善表現,或缺乏自信生怕出錯,或依賴教師慣于聽講,或受到批評留下陰影,或氛圍不濃不愿回答,教師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求知、回答的積極性,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話語提出問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要充分肯定答對的學生,不因學生答錯而批評他們,通過啟發引導,讓他們獲得正確的思路。教師叫答的方式因過于隨意而出現“盲點”,多提近距離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提問覆蓋面小,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擴大提問的叫答范圍,可以由學號來抽問,抽中4號的可以由尾號是4號的學生回答,或按行與列由學生依次作答,這樣懶散的學生就不敢再懶于思考了。
四、科學理答,增進理解
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的回答,引其注意,促其思考。教師的反饋也應走向多樣化、個性化,要以幽默的語言、新穎的角度加以反饋,充分展現教師的個人魅力,讓學生能“信其道”。當前我們的評價往往過于理性,重知識輕情感,只關注答案是否正確,卻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的態度缺少關注,教師不能只求正確性、完整度,要分析學生的思路、習慣、態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客觀的評價。教師不能將未經加工的粗糙信息反饋給學生,反饋方式豐富多樣,要調整自己的角度,從性格、性別、層次等不同的方面進行反饋,要通過傾聽了解學生,通過反饋激勵學生,以促進心與心的交流,引發師生的情感共鳴。如果我們一味講教,掌控課堂的話語權,就會輕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用目光注意學生,時不時地進行眼神的交流,要面帶微笑地聽學生回答,并在回答后進行恰當的評價。教師要善于運用重復、補充、提示性提問引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他們對問題更好的理解。教師的追問要將學生由“已知區”引向“最近區”,要因生而引,為思維遲緩的學生增加信心,要為肯動腦筋的學生提示。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科學發問、候答、叫答、理答等環節中要科學把握,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將學生的思維向深處延伸。
【參考文獻】
[1]蔣炳強.初中數學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探索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18(12).
[2]吳顯財.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設計[J].教書育人,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