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迎春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導促思,以導激趣,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掘,興趣得以提升。本文主要從聯系學生生活、積極參與交流、講述數學故事、細致觀察物體等角度闡述小學數學導入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導入策略
有效的導入,讓學生的注意力能迅速聚焦課堂,讓學生能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為后續學習夯實基礎。教師的“導”能令學生興致高漲讓學生的求知欲望爆發出來。教師要采用彈性的導入,為學生的發展預留空間,讓他們針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導入,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教師是學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要發掘學生的潛能,培育學生的個性,要借助于新穎有趣的情境,開啟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
一、聯系學生生活,提升應用意識
教師要利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以生活化的方式轉換數學知識,引學生用數學知識去理解生活問題。如在蘇教版五上《認識負數(1)》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大家知道測量溫度的儀器叫什么嗎?(溫度計)會用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溫度計。在大家認識溫度計后,教者呈現例一的主題圖,讓學生說說能從圖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接著教者讓學生從溫度計上分別找到+4攝氏度和-4攝氏度,讓他們觀察這兩個數相同嗎?表示的意義相同嗎?教者利用學生熟悉情境去了解負數意義。教師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才能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體驗、應用知識。
又如在蘇教版四上《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一課教學中,教者先出示教材109頁插圖,讓學生說說場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標價是知道的?營業員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你能從中知道什么?一支鋼筆、一個訂書機共多少元?我們如何計算?你有幾種方法進行計算?學生與同桌討論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理解每一種算式的數量關系,兩步混合運算算式在計算時要先算什么?為什么要先算?學生的“學”要動靜相融,既有“靜”的一面,學生通過靜心思考理解數量關系,找到運算的計算順序;也有“動”的一面,通過生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促進自主知識的建構,使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變得更全面。
二、積極參與交流,促進學生思考
數學知識由于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知識之間是螺旋遞增的,各個章節之間、課時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以舊促學,讓新知的學習變得簡單,能吸引學生利用知識經驗展開探索。教師也可以用問題情境導入,啟發學生動腦去思考。如在學習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內容時,為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圓的特征,教者選10名學生站著一橫排,去感受套圈游戲。此時有學生指出這樣的站隊不合適,中間的同學更容易套中,而站在兩端的人難套中。教者啟發學生,如何才能算公平呢?是讓學生站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還是什么形狀?學生指出“是圓”。教者讓學生站成圓形,并將“獎品”故意放到不是圓心的位置,教者說“可以放這兒嗎?”學生指出,“要放到中心的位置”。數學不是簡單、機械地拋出問題,教師要善于設疑,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調動他們的探索興趣。
三、講述數學故事,催生參與樂趣
小學生對故事有天生的興趣,教師將學習內容內隱于故事中,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奧妙,引發他們的思考。如在學習蘇教版五下《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內容時,教者給學生講了財主分配財產的故事:大小兒子分別分得1/3、3/9,捐贈剩余部分。財主死后,大兒子很是不滿,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他們請教一位書生,書生對兩兄弟耳語了幾句,兩兄弟變得非常開心,你知道書生說了些什么嗎?教師借助于故事提出問題,讓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從而能引發他們參與到新知的學習中。教師要根據知識特點,將數學內容融入有趣的故事之中,讓數學故事成為學習的載體,能引發學生的注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拓展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深入思考。有趣的故事能讓學生喜歡上數學,產生探求數學奧秘的熱情。又如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向學生講了舉辦動物運動會的故事,大象讓每位運動員自己設計自行車,看誰騎得最快,每位羊選手都開動腦筋設計自己的自行車,他們分別設計了正方形、橢圓形、三角形和圓形車輪。小熊雖然力氣大,但也騎得相當費力;小兔非常吃力,快要崩潰了;小狗是深一腳淺一腳的,只有小猴最輕松,騎得也最快。教者設計形象生動的故事,以有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狀態,興致很高。教者借問引思:“為何要設計圓形車輪?車軸應該裝在哪里?”教者以問題引領學生在探索交流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能靈活地掌握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四、細致觀察物體,感知實物特征
小學生對實物、模型等充滿興趣,教師以實物導入,讓學生調動自己的感官去觀察、思考,從而促進對新知的學習。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向學生呈現蛋筒、鉛筆、薯片罐、文具盒等物體,讓學生說說這些物體中哪些形狀我們比較熟悉?能說出它們各是什么形狀嗎?又如在學習蘇教版三下《24時記時法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欣賞《新聞聯播》的片斷,讓學生說一說這個節目是晚上幾點鐘播出的?可是節目是如何預報的?為什么會不一致呢?教者呈現商場的圖片,讓學生讀出營業時間,并讓學生比較8:00—20:00與上午8:00—晚上8:00,說說哪個商店的營業時間長?教者以生活中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去探尋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間的轉換規律,從而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圍繞教學內容豐富導入方式,以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的導入能促進生生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學生能突破思維障礙。教師要講述數學故事,寓知識于故事之中,使數學教學變得更有趣味。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物體,讓他們在感知中增進理解。
【參考文獻】
[1]孫麗娟.以導入境,因導生情——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方法例談[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10).
[2]李紅梅.論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與技巧[J].學周刊,2019(9).
[3]宋海東.導入快樂課堂——小學數學新課的導入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