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鵬
[摘? ? ? ? ? ?要]?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提出高職擴招100萬人戰略方針,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高職院校要在招生方式、培養模式、管理制度、師資力量、辦學條件和就業渠道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才能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待的艱巨任務。
[關? ? 鍵? ?詞]? 高職擴招;困難;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6-0142-02
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這個重大的戰略決策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具有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承擔著實現“加大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比重”的重要任務。同時,本次高職擴招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挑戰,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管理制度、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和發展。
一、高職擴招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緩解就業壓力
高職擴招主要面向的是往屆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新型農民,以上人員具有基礎知識差、學習能力弱,但就業壓力大,對自身技能提升需求強等特點,所以對其開展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實現再就業對于緩解目前巨大的就業壓力有著重要意義。
另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也迫在眉睫。人社部數據顯示,中國技術工人人數約為1.65億,但其中只有1791萬高技能人才,僅占6.3%。這些數據表明我國面臨著高技能人才匱乏的局面,本次擴招讓他們有機會重新進入大學再學習,考取技術證書。這對于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有著重要意義。
(二)推動高職院校改革,提升培養質量
高職擴招后高職院校不僅僅要面臨學生突增帶來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且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新型農民在知識背景和學習能力和應屆高中(中職)畢業生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不得不面對“怎么招、怎么教、怎么管、怎么就業”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必須在招生管理、人才培養、學生管理及就業途徑等多方面進行大膽的改革,以此為契機,加強學校軟、硬件建設,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職院校在擴招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招生方式
根據教育部統計發布的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1418所,可計算出每校要多招700余人才能完成擴招任務。2019年面臨的問題則更為嚴重,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招生指標,保證招生質量?在招生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的情況下,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培養模式
新的生源在年齡、學歷、學習能力、培養要求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特征,顯然不能用傳統的培養方式來培養。如何根據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高職院校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
(三)管理制度
大量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在成長經歷、社會角色等多方面與以往正常招生的大學生存在差異,他們共同生活和學習,將會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后勤服務等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
(四)師資力量
高職擴招后帶來的生源數量和質量變化,導致所有院校都不得不面對“誰來教”的問題。面對新的學生,學校不僅要解決教師數量的問題,還要解決教師教學能力如何與多元化、差異化的學生相匹配的問題。
(五)辦學條件
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已大有改善,但仍存在部分相對薄弱的高職院校。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的院校仍在師生比、生均行政教學用房、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等與合格存在不小差距。大規模擴招后這個現象將進一步放大,學生可能會面臨沒有宿舍住、沒有教室上課、沒有食堂吃飯、沒有設備實訓等一系列問題。這將極大地考驗高職院校原有的辦學基礎、規劃能力和適應能力。
(六)就業問題
學生數量的突增和培養模式的突變將會給高職院校帶來不小的就業挑戰。學校若還是死守傳統的就業模式,必將導致學生畢業后出現緩業甚至不就業的現象。
三、應對措施
(一)加強招生宣傳,改革招生模式
由于現階段社會對高職擴招相關政策并不了解,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大對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對接有合作的中職校和企業,有針對性地對學校的師資配備情況、教學環境、教學質量、專業特色和辦學特點等進行宣傳,擴大學校影響力,吸引學生積極報考。
在招生的形式上,要從傳統的通過高考或分類招生考試招生模式思維中解放出來,針對往屆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新型農民工,分別采用不同的錄取選拔方式:對往屆普通高中畢業生,采用文化測試加職業測試;對中職畢業生,可采取文化測試加技能測試的方式錄取;對下崗職工、退役軍人和新型農民可采取文化測試加工作經歷考核的方式。這樣,便可通過設置科學的競爭規則和選拔條件來解決因生源不平衡帶來的錄取不公平現象。
(二)加強專業建設,制定培養方案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的核心任務,人才培養必須緊緊與區域勞動力需求相匹配,才是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出發點。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根據新生源的特點,結合本地區相關企業的人才需求,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新產業和新模式層出不窮。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針對生源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重新設計,加強技能培訓和思政教學,培養德技兼修的具有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優秀學生。
在培養方式上,仍然要秉承“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則。由于擴招后學生的年齡結構、基礎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進行學分制度改革,通過開設職業資格證書班、周末班、網課班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多樣的上課選擇,達到邊工作、邊學習的狀態。要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現代學徒制,采取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無縫銜接企業的崗位,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三)改革管理制度,完善育人機制
擴招后過去傳統的學生管理制度已經無法與現在新形勢相適應。為此,高職院校應建立新的管理體制,以滿足現階段擴招后的管理需要。新的管理制度必須以創新為根本核心,推動新的工作體系科學運轉;要以學生為根本,要考慮到新生源的現狀和訴求。例如,可對擴招的學生配備專業型輔導員,在學習上,教師應主動溝通交流,克服學業上的問題;在性格培養上,要多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排解生活上的煩惱和問題。另外,擴招后學生結構也將由原來的“同齡人”變成年齡差異大、閱歷和身份多樣化的學生同時在校學習,必須在教學管理、學生事務管理等各方面采取新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可對退役軍人班實行全程軍事化管理,讓他們迅速適應新的校園生活。總之,學生管理制度改革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服務,培養學生的個性并為之提供展現的空間和機會。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
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和高素質是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則是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擴招后新的培養模式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實操能力。要利用假期將理論型教師送到企業,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了解專業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了解企業對員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練掌握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以便及時掌握企業用人需求、管理模式和生產工藝流程等,研究技能教學新方法、新途徑,把到企業頂崗學到的新知識、技能及時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另外,學校要改變傳統的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的招聘方式,可到相關的企業中去引進一批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師傅到兼職教師隊伍中來,為實訓教學提供保障。
(五)加強硬件建設,提高辦學條件
高職擴招后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學校資源配置不足,包括宿舍、食堂、實訓室、學生活動場所和后勤管理服務能力等都將面臨嚴峻挑戰。學校首先應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建新的學生宿舍、食堂等以滿足學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在無法擴容的情況下可采取網上學習、分季節性學習或走讀班等新的方式。高職院校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摸索和改革管理模式,有針對性地把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需求的學生管理好、服務好。
(六)加強校企合作,拓展就業渠道
校企合作是企業、學校、學生乃至社會共贏的重要舉措,是解決學生就業,提高就業率,搭建良好就業創業平臺的重要途徑之一。高職擴招后學校要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通過現代學徒制或“訂單班”招生和培養模式,從機制上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變革,并且要將人文素養、職業素養養成貫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全過程,使學生畢業后無縫銜接企業的工作崗位,真正做到招生即招工,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另外,還可對退役軍人、新型農民等實行針對性培養,如鄉村醫生、現場醫生、農業指導員等,讓他們畢業后回到農村、服務農村、反哺農村建設。學校還要加強創業指導,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擴大就業出口選擇,實現人才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剛.對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9(4):1-2.
[2]王壽斌.百萬擴招高職如何面對[N].中國教育報,2019-03-12.
[3]畢樹沙.高職迅速擴招的現實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15-20.
[4]任聰敏,石偉平.擴招100萬背景下的高職教育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0):21-24.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