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鋒 鄭佳文
摘 要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政治判斷。這一全新定位和論斷具有客觀必然性。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是新時代產生的理論淵源;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是新時代產生的現實基礎;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新時代產生的必然結果。把握新時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對于理解新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39
Some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New Era
LIU Qingfeng[1], ZHENG Jiawen[2]
([1]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Marxism Institute,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f Nursing,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made a political judgmen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is new position and judgment hav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Marxist view of time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new era; Historic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 changes are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ew era.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ew ideas.
Keywords New era;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黨的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這一全新論斷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普遍熱議。對于置身于新時代的人們而言,洞悉新時代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客觀現實性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因為科學的理論總是建立在客觀現實基礎上的抽象概括。“時代”作為一個頻用且多義的詞,原本指時空概念,是歷史學中慣用的術語。而“新時代”則是具有特定內涵的政治概念,它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新時代的理解,應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框架下來審視,不能擱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抽象孤立地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一般的修飾詞,而是對新時代的定性、定位。”[2] “新時代”的定位和論斷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順應我國社會發展實踐要求,把握了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變化,既具有理論依據,又具有現實基礎。
1 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新時代產生的理論淵源
新時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論上的創新,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時代變化的科學把握。恩格斯曾指出,“任何科學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雖然它的根深深扎根于經濟的事實當中,但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3]也即是說,任何理論創新都需要吸收和借鑒前人的思想成果。新時代也不例外,它是以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是新時代產生的理論淵源。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時代”是被廣泛使用且高頻出現的熱詞,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場域對時代做了不同注解,但是他們將社會主要矛盾作為劃分時代依據的基本原則是一貫的、明確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4]在這里,馬克思清楚地表明,社會主要矛盾是劃分時代的根本標尺。也即是說,時代轉化是依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為參照。20世紀初,列寧以當時俄國和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發展狀況為參考,提出了“戰爭與革命”的歷史定位。在列寧看來,“時代之所以稱之為時代,就是因為它包括所有的各種各樣的現象和戰爭。”[5] 在這里,列寧承接了馬克思主義時代觀,運用綜合性的標尺來劃分時代。毛澤東也曾說,我們處于戰爭與革命的新時代。 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綜合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提出“和平與發展”的科學論斷,與時俱進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在這里,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時代”是一個具有不同層級的概念,概而論之,就是有大小時代之區分,從大時代觀之,世界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時代。然而這個大的時代,又必然要經歷具有突出特征的不同發展階段,我們也將其稱為小時代。就小時代而言,20世紀前半期為戰爭與革命時代,20世紀后半期開始步入和平與發展時代。
縱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時代的論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典作家所指認的“時代”概念,視野宏大、內容寬泛、時空伸縮性大,有時與社會形態、發展階段交叉重疊使用。因此,“時代”既可指短的歷史時段,又可指長的歷史時期;既能概括微觀歷史特征,又能描繪宏觀歷史現象,呈現出多重含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主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從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從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這個角度”[6]來判定我國未來發展方向。是將馬克思主義時代觀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理論概括和簡潔話語表達,繼承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準確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特征。
2 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新時代產生的現實基礎
定義一個時代,往往內在包含著這一時代與其它時代相區別的獨特標志,從而為這一時代樹起了界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取得歷史性成就和發生歷史性變革基礎上,中華民族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無疑是新時代產生的重要界碑,構成了新時代最厚重的底色。從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成立新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步入新時代的生動概括和形象表達,鑄就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部曲和不朽豐碑。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是我們迎來“強起來”的底氣,也是我們走進新時代,開創未來的現實基礎。新時代是社會主義在中國長期實踐發展與創新的結果,全面理解和精準把握“新時代”需要我們從黨近百年的奮斗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史,特別是十八大以來5年的偉大變革的實踐中來考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立足于解決現實問題,又著眼于謀劃未來發展,務實攻堅,開拓前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在經濟建設、民主法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軍隊建設、民生改善、港澳臺工作、大國外交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歷史最好發展時期,使中華民族迎來了走向強盛的新征程,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了光明前景,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新時代是我們黨基于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客觀“事實”,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要求,契合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在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基礎上,進行的重大理論創新,是續寫新篇章、開啟新征程的偉大轉折,具有堅實的現實依據和實踐基礎。
3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新時代產生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歸根結底是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從深層意義來看,新時代的到來也是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如果說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作為“事實”是標注新時代的“外在尺度”和“量”的規定性,那么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為“抽象”則是鐫刻新時代的“內在尺度”和“質”的規定性,新時代正是這種“內外尺度”的結合與“量質”互變的統一。宣告新時代的到來,需要從哲學高度來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質”的突破。當我們從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視角關照當代中國發展現狀,這實際上就明晰了新時代產生的內在根據,即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我國“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被“總體上先進的社會生產”所取代,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說明了我國生產力發生了新的階段性變化;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突出表現在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說明了人民的需要出現了階段性的新特征;再有就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突出,成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這是問題的癥結,為未來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正是基于這樣的分析和判斷,黨的十九大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科學概括和全新表述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客觀實際決定的,也是新時代產生的必然結果。
本文系2019年度貴州省理論創新聯合課題:傳統“家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班級治理的策略研究(編號:GZLCLH- 2019-031);貴州醫科大學人文社科理論創新課題:“家文化”對高校班級治理的適用性研究(編號:GZYKDXRWSK-2018-XSKLQN-1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陶文昭.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J].教學與研究,2017(1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5] 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7.
[6] 曲青山.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需要準確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N].學習時報,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