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慧
【摘 要】 小廁所,大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廁所革命”的重要性。各地要以供給側改革要求規劃“廁所革命”。 公廁的建設和發展,使城鎮、鄉村環境變得更加整潔、衛生,也推動了生活觀念和環境意識的變革和進步。廁所的清潔程度、環保程度,體現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品味,也直接反映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程度。加強健康文明的廁所文化建設,使廁所這一傳統認知中的“藏污納垢之地”,發展成為現今社會的文明之窗,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也是未來城市建設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 廁所革命 旅游廁所 政府推動
一、廁所的歷史與發展
廁,指正房的一側的空間,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廁,清也。廁所,又稱窖、茅房,文雅一點的叫洗手間、盥洗室。《西游記》中孫悟空戲之為“五谷輪回之所”。當今社會,廁所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健康所必須的基礎衛生設施,也已成為現代文明發展的窗口。
有關廁所的文字記載,據《左傳·成公十年》寫到:“六月丙午,晉侯欲麥,……將食,張(腹脹),如廁,陷而卒。”講述的是:晉景公正準備品嘗新麥,突然覺得肚子發脹,便去廁所大解,不慎跌進糞坑而死。他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于廁所的君主,“如廁”也成為中國最為文雅的方便用詞。
秦漢時期,廁所被稱為“廁”、“圊”、“溷”等,名稱眾多。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解釋為:“或曰溷(hùn),言溷濁也,或曰圊(qīng),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清潔,或曰軒,前有伏,似殿軒也。”反映出廁所已被普遍使用。“溷”原專指豬圈,兼豬圈與廁所兩重含義,《漢書》提到:“廁有豕群出。”當時為了節省飼料和生產更多肥料,便將廁所與豬圈修在一起。時至今日,我國農村依舊存在此類廁所。
《三國志·吳志》中記載:在赤壁之戰中,黃蓋被箭射中,掉入水中,被吳國的軍人所救,但他們不知道這位將領是大名鼎鼎的黃蓋,便把他放在廁床中。所謂“廁床”《漢日大辭典》將其解釋為“廁所中的坐床”。是一種椅子形的便器,現今仍有一些地區使用。
現代廁所的空間形式和基本設施主要源自西方,距今大約4000年前的古希臘克里特島上,出現了有排水口、蓄水池的廁所。18世紀中葉,歐洲興起啟蒙運動,廁所逐漸走向完善,干凈衛生的廁所成為健康生活的必需品,衛生間也逐漸與浴室相結合。2001年召開了第一屆“世界廁所峰會”,以后每年11月19日被定為“世界廁所日”。
二、旅游廁所發展現狀
旅游廁所是指建設在旅游景區內的公共廁所,既具備傳統公共廁所的作用,也具備美觀的造型。景區的公共廁所,以及旅游集散地、游客中心、客運站、服務區、餐館、其他旅游接待場所的公共廁所也包括在內。旅游廁所主要具備以下特點:一是明確區域。旅游廁所的區域明確性可分為外部和內部空間的明確性。旅游廁所主要建設在旅游活動場地。這就要求旅游廁所在設計、規劃的過程中顯示出一定的特色,通過道路設施的合理規劃,增加可發現性。此外,旅游廁所的使用功能也日益增加,內部空間各區域的劃分也越來越明確,可有效緩解人口密度過大,從而提高廁所的使用效率。二是具備多種功能。旅游廁所作為旅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會直接影響游客的旅游體驗。在未來的時間,游客會更加重視旅游廁所的文化功能和輔助功能,第三衛生間的增設就是這一趨勢的產物,以后在廁所里閱讀書籍報刊、化妝和休息等現象也會相繼出現。多樣的功能性將是旅游廁所區別于其他公共廁所的重要標志。三是與地方文化相融合。旅游廁所建設于著名景點之中,必然帶有這個地方的文化特征,是一座城市、一片區域的文化符號,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地方文化的象征要素之一。因此,作為游客旅游體驗中的一部分,旅游廁所建設也應該融入到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民俗風情中去,注重視覺上的協調性和審美性。
三、政府如何推動廁所革命
改善廁所衛生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民的健康和國家環境的狀況,廁所革命,需要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合理布局,并積極采用新機制、新技術、新辦法。也需要出臺廁所在建設改造和監督評級的相關標準,比如男女廁位比例的標準等。除了新建,要加快成立廁所開放聯盟、設立“第三衛生間”。如今,第三衛生間已成為越來越多景區的標配。
(一)通過宣傳教育,加快舊有觀念的革新。
“廁所革命”的關鍵之舉,是要重新確立廁所文明,讓大眾重視現代的廁所文化。對此可采用以下具體措施:第一,政府需要了解和學習國外的廁所建設的先進經驗,旅游廁所在國外被稱為休息室和化妝室,名稱的變化可引導民眾對旅游廁所認知功能產生變化。第二,媒體的宣傳和相關制度,可將文明如廁納入游客的出行教育中。第三,在相關考試中加入廁所文明的內容,高等院校開設相關課程,科研課題立項中明確增加相關基礎理論研究及實踐應用研究,培養相關人才。第四,借鑒外國文化,建立廁所博物館,開展旅游廁所相關方面的比賽等,讓公眾了解我國公共衛生,廁所發展的歷史,教育和引導公眾。
(二)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化兼顧的發展模式。
旅游廁所不僅是國家公共服務設施中的一員,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基礎設施,政府可配置該項資源,因此旅游廁所的建設也應該由政府來進行主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是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特別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公共廁所的建設和維修需要巨大開支,政府難以完全為繼。為了讓旅游廁所建設資金持續供給,我國可借鑒歐美等國家的發展方式,開辟市場化道路,以商養廁。政府可制定相關旅游廁所建設標準,以及日常維護相關要求,將建設勸和管理權用外包的方式包給企業。旅游廁所人口流動大、信息傳播廣,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企業可通過商鋪、攤位和廣告等途徑來賺錢補充前期投資。更重要的是,引入市場的競爭,可以帶來更加具備特色的廁所文化,實現產業融合,讓旅游廁所實現服務型、功能型、文化型的發展方向,創新公共管理、服務模式,從而有效解決我國旅游廁所建設現狀中的“重建輕管”問題。
(三)出臺相關法律政策,開辟多種監督渠道。
第一,政府需要出臺新形勢下適應旅游廁所的評定標準,反對奢華,發展實用、環保、衛生、簡約的廁所。第二,創新旅游廁所管理機制,將旅游廁所的建設標準,游客如廁的滿意度標準,引入相關景區的票價和等級評價中去,從而讓景區重視起旅游廁所的建設和管理。第三,監督舉報渠道應保持暢通,鼓勵媒體和民眾參與到監督中來,及時解決游客投訴的相關問題。第四,聯通各區域廁所信息,建立全國旅游景區廁所信息資料庫,信息聯網,可樹立優秀典型,曝光不規范地區與不文明行為。此外,可動員街道與景區周邊的具備公共服務功能的相關單位,讓其開放內部廁所,供公眾和游客免費使用,為旅游廁所革命創造良好的“軟環境”。
(四)注重媒體媒體引導 發揮宣傳教育功能。
一是做好輿論宣傳監督工作。官方媒體存在更新不及時的問題。為此應發揚媒體平臺的宣傳作用和監督作用,通過宣揚報道一些建設不合理,管理不規范的旅游廁所,以及一些游客如廁的不文明行為,督促政府和公眾重視旅游廁所文化。二是相關媒體可定期對游客對旅游廁所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并發布于公眾平臺,了解游客感受,為旅游廁所的建設提供相關資料;發表相關文章,學習國外旅游廁所建設的先進經驗,了解國內旅游廁所存在的關鍵問題,為中國旅游廁所的建設提供依據。
四、堅持“廁所革命”,落實相關工作
廁所革命作為我國重點民生項目,當下已邁入新的階段。根據廁所革命要求,各地旅游景區、街道辦事處等相關單位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公共廁所改造。實施廁所改造,增設第三衛生間,合理規劃男女廁位比例,注重考慮殘障人士、老人、小孩等特殊群體如廁問題。設置通風換氣除臭系統、空調系統。
(二)完善公共廁所設備。配備智能感應卷紙機,不間斷提供衛生用紙,增設滅蠅燈、噴香、綠色環保滅蟲蠅,消除廁所異味。部分蹲位增設扶手,并加強日常維護,為殘障人士、老人、小孩提供人性化服務。
(三)強化日常管理服務。一是加強保潔員從業培訓,提高標準化服務水平,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二是注重細節,強化督查,多巡多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強化宣傳教育,引導觀眾自覺愛護設施設備、環保節能,提高文明游覽意識。結合已啟動的公共標識提升工作,將增設醒目而不突兀的衛生間標識。
【參考文獻】
[1] 孫楓、汪德根:“中國旅游廁所建設現狀與創新發展”,《資源與開發市場》,2016 年9月18日
[2] “以廁所革命發力旅游供給側”,《領導決策信息》,2017年4月第14期
[3] 丁偉:“廁所內的歷史”,《大眾文藝》200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