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先后掛牌后,自貿區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重要舉措,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1]。通過倒逼國內監管機制與經濟體制升級,上海成為我國入世后深化對外開放的新動力,并且不斷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從基礎來講,自貿區就是要回歸貿易便利化和建設符合國際最新標準的經濟貿易體制規則[2]。貿易便利化為各國友好合作打下堅實基礎,促進貿易量增加。不僅能降低關稅,改善國際貿易環境,加強跨國經濟合作,而且有利于借助外力來推進國內體制改革。上海的5年建設經驗更充分表明貿易便利化相關制度創新對于自貿區建設及全面深化改革的顯著效用。
因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是國務院和黨中央為了應對國際形勢變換而制定的重大舉措,以建成開放度最高的自貿園區為目標,具有先試先行、深化改革的深遠意義,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本文將會圍繞貿易便利化制度中“區內自由”模塊,展開討論。
1.保稅展示交易,助力新興領域
根據上海海關2014年第9號公告正式允許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保稅展示交易業務,依托外高橋保稅優勢建設保稅展示交易中心,攜手新興電子商務領域,促進經濟新業態發展。外高橋擁有保稅倉庫,可以讓企業保稅存儲,而企業可以借助電子平臺進行網絡銷售,避免存貨積壓,同時降低備貨成本。最為出名的就是外高橋與森蘭商業區聯動促進傳統倉儲管理制度向倉儲、貿易、物流一體化轉變。整合海陸空整合海陸空聯運轉運能力,加上電子商務協同作用,將拓展國際貿易產業鏈,形成社會經濟形勢新業態發展。除了2016年開幕的16家自貿區國家館具有保稅展示意義,2017年中旬上海外高橋國際化妝品展示中心也正式成立,充分利用上海自貿區貿易便利化制度建設開放了通商口岸,匯集國內外歐萊雅、雅詩蘭黛、香奈兒等70余家企業。隨著保稅展示交易的日漸成熟,各類行業的商品體驗館將逐步擴大,展示交易中心平臺也會不斷優化升級。
此外,保稅展示交易還激發了中國藝術品跨境交易增長,三年來國際藝術品交易展示中心利用這項政策優勢保稅倉儲貴重商品,由于同時可以展覽展示、評估鑒定,使得更多買家愿意進行洽談交易,避免賣家將物品清關后卻滯銷導致通關稅款浪費。僅藝術品實物交易與衍生品交易就為自貿園區帶來了過億貿易額。
2.區內倉儲優惠,物流運輸自由
入區后自貿園區還給予政策支持,根據上海海關2014年第7號政令,區內企業可以使用經過備案的車輛自行運輸貨物,不必由海關監管車輛運輸;區內企業之間流轉的貨物免檢驗檢疫、保稅展示商品免檢疫;保稅貨物不設存儲期限,針對現行的倉儲備案、核銷盤庫等傳統手段進行突破升級。依托智能化圍網管理,創新試點“系統聯網+庫位管理+實時核注”的動態保稅物流監管模式,提升效率。此外,亞馬遜海淘直郵也借自貿區倉儲保稅優勢,打通國際跨境貿易,改變以往代購質量無保證或者直郵跨境運費高昂等缺點。相比國內天貓、京東等企業,亞馬遜在海外本身擁有巨大的倉儲中心與完善的配送物流體系,只要借助自貿區倉儲保稅優勢即可提供快速且低廉的海淘服務,消費者只需支付行郵稅即可。
3.基礎業務升級,優化加工貿易
上海自貿區是構架于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洋山深水保稅港區等優勢之上,必將著眼于三方面:區內保稅自由交易、對接內陸電商交易以及出口加工中轉交易。此前已論述“區內自由”模式下相關貿易便利化制度對前兩者的積極影響。后者而言,目前我國對外出口多為初級加工或者原材料出口,附加值低且資源多為不可再生性,不是長遠的可持續發展之策。
由于自貿園區是個相對獨立的監管環境,只要海關監管住進口原材料防止走私或者引入可能破壞本土生態環境因素的事物,即可放寬企業核銷及提供制度優惠。首先區內自用生產設備無需報關,只要備案;同時自用生產設備與辦公設備免證免稅,不強制要求登記加工貿易。上海自貿試驗區通過優化加工貿易政策環境,激勵中企科研創新,也吸引具有高精尖水平的外企技術引進。
4.貿易便利化制度下的成果
(1)企業新藍海。通關是否便利、海關行政效率高低對于貿易便利化非常重要,但同時一國整體的營商環境成為重要考量[3]。目前上海自貿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區內產業聚集,煥發巨大活力。在各項貿易便利化紅利作用下,首批獲準入駐自貿區的大型企業就有25家,如盛大集團、國家電網、上海聯交所、申銀萬國期貨、太平洋保險等;還有以中農工建為首的8家中資銀行。區內海關注冊企業新增1.8萬家[4],而且類型也趨向綜合化,覆蓋54個行業。
(2)外企新機遇。市場開放程度對于貿易發展無疑是重中之重,2017年市場準入水平仍持續提高,社會投資活躍。商務部統計顯示,4個自貿試驗區全年實際吸收外資達87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3%。相當于以十萬分之五的國土面積吸引了全國1/10的外資。直面企業需求、簡化各類流程,降低貿易成本、節省人力時間。正是這些切實到位的優惠政策革新讓上海自貿試驗區經濟活力增強,吸引海內外企業加盟入駐。截至2017年9月底,包括花旗銀行、歐萊雅國際貿易、美國亞馬遜、高通通訊技術等國外知名企業已入駐,超過掛牌前20多年的總和。外商投資企業占比已從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且注冊資本接近內資企業的兩倍。這充分說明,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給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帶來了切實紅利,給國內外企業都提供了新機遇。
在上海自貿區2.0中,除了傳統的具有進口商品保稅、海關監管、貨物貿易等便利化內容,最主要的還是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持續服務業領域的開放與創新。因此,上海模式對于分析貿易便利化對于自貿園區建設具有廣泛意義。
【參考文獻】
[1] 參見《國務院關于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的通知》,2017年03月30日。
[2] 參見龍永圖:《自貿區終極目標是貿易便利化》,《WTO經濟導刊》,2014年第01期。
[3] 彭波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政策》,《自貿區藍皮書——中國自貿區發展報告(2016)》,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 陳定,《上海自貿區四年新增海關注冊企業1.8萬家》,中國海關總署,2017年10月31日。
作者簡介:張琳倩(199507—),女,漢族,福建省,學生,碩士,華東理工大學,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