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數字人文;書評
摘 要:數據時代,數字人文研究和實踐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相關研究已經成為必然,探討圖書館數字人文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宮平所著《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系統性地研究了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的熱點、難點、疑點等問題,進行了數字人文模式構成、內容及編排體例上的分析與思考,作者認為該書具有較高的啟迪作用,同時也從中提出了有待改進的幾點思考。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9)12-0036-03
數字人文是指計算機技術與人文的結合,即在傳統人文學科中充分運用數字化工具和技術,以跨學科研究方式,實現數據時代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的能力提升[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人文逐漸受到國內外學界和業界矚目。作為網絡時代科研變革的關鍵概念之一的數字人文,是人文科學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數字人文,又被稱為人文計算,是計算與人文學科跨界融合后形成的一門跨學科研究,近年來受到國內外學者追捧。數據時代,數字人文已被廣泛應用于考古學、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事業單位,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前景廣闊[2]。數字人文對多樣化研究內容、語言和學者的包容性助其在近20年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并逐漸涉及人文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然而,包容的“大帳篷”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數字人文具體學科內容、科研范疇、學者群體和學科歷史的理解,也使學科成長和拓展缺少客觀數據和理論支持,從而無法健康且可持續地發展[3]。數字人文研究方法以數據密集型計算為基礎,定性、定量再定性,以問題為導向,跨界融合各個學科,實現跨組織、跨學科的大協同合作[4]。數據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基礎和核心之一,圖書館人文數據組織與重構不僅能提高數字資源的利用率,而且能拓展圖書館人文數據服務,極大地促進數字人文科學的發展,也是圖書館知識型專業服務的具體體現,有利于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5]。宮平所著《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6]一書系統性地研究了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的熱點、難點、疑點等問題,并通過大量實證分析手段,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一處,形成了對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發展的客觀評鑒、意見和指引,描繪出一個清晰的意義建構框架,該書有四大特色值得學界關注。
1 注重文獻綜述,研究角度有所創新
《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一書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清華萬方《期刊數據庫》(Wangfang Data)、WOS等數據庫收錄的研究文獻為基礎,對圖書館數字人文的研究進行述評,以批判性視角對圖書館數字人文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紹,為讀者了解數字人文的歷史沿革、理論框架以及圖書館數字人文今后的發展前景提供了精當的論述。作者在寫作時突出展現了數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理論,有意忽略對專業細節的描述,使該書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作者通過對語言和論點的精心組織,引導讀者參與到對圖書館數字人文基本原理的討論中,為圖書館更深入地參與數字人文的實踐提供了借鑒。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數字人文館員、數字人文服務、數字人文教育、人文數據組織與重構等主題,而這些研究主題均為圖書館的數字人文模式構建提供了條件。該書研究角度新穎,從人文數據的完整性、可計算性、可用性及重用性、可發現以及獲得性等角度出發進行人文數據組織與重構。要克服人文數據碎片化帶來的零散、不系統的弊病,必須采用數據復原與重構的方式恢復或重建人文數據所蘊含的知識之間的聯系,采用數據化、數據融合、數據關聯及發布等手段,最終實現知識單元的精細粒度化、知識組織的語義化、知識呈現的可視化。關于數字人文館員,該書探索了數字人文館員角色定位及其能力構建,力求勾勒出數字人文館員的素質輪廓,為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館員建設和研究提供參考;對數字人文館員崗位設置的驅動因子、角色定位、能力框架及能力建構策略進行研究,指出數字人文視域下數字人文館員的能力構建,有助于圖書館服務升級轉型。關于數字人文教育,該書結合美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教育服務典型案例以及我國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實際需求,探討了高校圖書館參與數字人文教育服務實踐的途徑,通過創新創業素養教育、建設協同創新服務系統以及構建數字人文創客空間三種教育形式,對大學生數字人文技能素養和創業能力產生一定影響,可以為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面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數字人文教育服務提供參考[7]。毋庸置疑,數字人文在世界范圍的興起和發展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以往研究多聚焦數字人文的技術問題,而忽略了人文學者這一重要參與主體[8]。基于對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和實踐的分析探討,可將建議和策略歸結為深入數字人文項目實踐、多學科協同、以創新方式開展數字人文研究。雖然近年來數字人文一直是人文社會學科關注的重點,但較少有研究通過分析數字人文作者履歷信息比較國內外在該研究方向上的共性和差異。該書分析了國內外作者履歷,比較了作者所在機構和國家分布特征及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的共性與差異。研究發現,在學科背景上,我國數字人文作者的學科分布和跨學科相對集中,國外作者表現得較為豐富和多元化。
2 內容完善,層次清晰
《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一書的研究對象是高校圖書館與數字人文的相關性,注重實踐,觀點一目了然。數字人文是將數字化工具和技術廣泛地應用于傳統人文學科(如文字、文學、語言、歷史、地理、哲學、政治、考古學等)的一項跨學科研究。數據時代,國內數字人文專著較少,尤其是圖書館方面的專著更少。《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共八章,章章環環相扣,層次清晰,邏輯性強,學術性與適讀性較強,具體內容包括:緒論,文獻綜述,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基本理論問題,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踐調查與分析,案例研究,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構建,我國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策略等。
彭華杰:數字人文:圖書館服務創新的一道風景線
3 方法得當,運用充分
《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一書主要運用了文獻分析法,通過繪制知識圖譜、作者履歷信息挖掘、詞頻分析法結合共詞分析法等,采用案例分析法與比較法,理論研究深入淺出,邏輯嚴謹,結構有序,布局得當,論證嚴密。《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收錄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區域分布合理,數字人文視角多元化,研究主題鮮明,說服力較強。該書盡量避免內容重復、蕪雜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做到條理清晰,體例完整,分類編排,便于讀者閱讀與查詢。書后所選參考文獻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前沿性等特點,代表了國內外圖書館與數字人文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支持該書的研究體系。目前,《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是一部較為少見的將圖書館與數字人文合二為一的研究專著,其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是顯而易見的,普遍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與贊許。
4 數據翔實,可操作性較強,價值豐富
《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一書大量使用數據支撐案例,數據與案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模式的構建,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與現實意義,對圖書館服務創新產生了深遠影響。數字人文是各種人文數據的集合體,研究、評估圖書館服務均需要強調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具體體現在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踐調查與分析、案例研究等方面,根據調查分析找出差距,彌補不足,提出我國圖書館開展數字人文服務的相關對策。該書對歐美高校圖書館探索各種數字人文方式進行了研究,包括選取美國10家高校圖書館,從數字人文咨詢服務、數據管理、技術支持及協助申請資金等方面進行研究,總結了美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該書還引用了很多國外的成功案例,對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誠然,《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一書的研究范圍僅限于數字人文模式,而忽視了數字人文的基本問題研究、圖書館資源建設兩個主題[9],即數據時代下的圖書館人文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如技術、經費使用、人員構成、評估、培訓等。此外,該書的時效性也不強,應圍繞技術變革范式、數據塑造世界和需求決定導向等領域,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從方法與工具、基礎設施建設和用戶體驗等角度,拓展圖書館數字人文研究思路[10]。
全書為讀者展現出圖書館參與數字人文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完整畫面,詳細給出了有效的實踐途徑與方案,有助于拓展圖書館服務工作,具有一定的學術性和廣泛的適讀性,是一部新時代下研究圖書館領域的佳作。該書可以作為高校、研究機構以及人文學者、科研人員、學生的學習參考用書,也適合作為數字人文科普類讀物加以廣泛推廣。誠然,全球數字人文浪潮的興起與深度嵌入為圖書館數字人文發展提供了創新契機與技術支撐[11],科學把握時代趨勢和機遇、理性反思挑戰與希望、重構體系內涵與思路、創新路徑與方法成為當下積極的應對策略,其關鍵是立足本土,面向現代,開放融合,包容發展,借數字人文之力行自主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 劉煒,葉鷹.數字人文的技術體系與理論結構探討[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5):32-41.
[2] 王曉光.“數字人文”的產生、發展與前沿.方法創新與哲學社會科學發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45.
[3] 米本軍,聶華.跨界與融合:全球視野下的數字人文—首屆北京大學“數字人文論壇”會議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5):16-21.
[4] 金玲娟.我國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現狀、障礙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9):15-20.
[5] 夏翠娟.數字人文之熱浪潮與冷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9(2):1-2.
[6] 宮平.圖書館的數字人文實現模式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8:45.
[7] 肖平,樊振佳.面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教育服務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4):71-76.
[8] 董舞藝,梁興堃.中國人文學者參與數字人文動機的二元結構及行為路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9(4):86-103.
[9] 何盼盼,陳雅.我國圖書館領域數字人文發展途徑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9(1):56-60.
[10] 金家琴,夏翠娟.數字人文的跨界、融合與對話:第九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論壇數字學術與人文研究分會場“快閃報告”綜述[J].圖書館雜志,2018(12):29-38.
[11] 蔣萌.新時代圖書館數字人文發展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4):16-21,48.
(編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1-01
作者簡介:彭華杰(1961— ),河南省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