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偉鍵,廖旭嘉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外科,廣東 佛山 528000)
由于心臟與肺部組織存在緊密聯系的解剖及生理關系,因此在實施心臟的手術時,勢必會在一定程度傷及肺臟的結構,同時對肺臟功能的產生影響,極易引發上下呼吸道的感染甚至肺臟通氣及換氣的衰竭[1]。因此為減輕心臟手術對肺臟的損傷,在手術后患者的康復過程中采取適時的防護措施極有必要[2]。為此本研究對心臟手術后的患者早期施以呼吸功能的康復訓練,對其對患者康復的影響進行觀察,現詳實報道如下:
在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協議書的前提下,選取196例患者(均于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在我院診療)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且均在我院進行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治療。患有嚴重神經精神性疾病、嚴重腦部損傷及原發肝腎不足的患者均不許參與本次研究。患者年齡7-83歲,男性85例,女性111例,患者性別、病程長短、文化程度等基礎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達到研究標準。
在心臟手術后患者康復過程中輔助以早期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1)適當的身體活動,包括床上運動(輔助下的仰臥運動、四肢抬高回落運動及踝泵運動)、床邊運動(上床及下床活動、扶床邊緩慢移步)、床下運動(相關護理人員輔助下進行的間歇性移步活動)、室外運動(護理人員監護下依照患者耐受性進行散步和上下臺階運動);(2)以腹部肌肉活動為主的呼吸運動訓練:在保證手術部位活動性不大的前提下,囑咐患者采取仰臥位,雙下肢屈曲呈60度,使腹部肌肉放松,引導患者吸氣時做鼓肚子、呼氣時收肚子動作,每天進行常規訓練2到3次,每次持續15分鐘,使患者由原來的胸式呼吸轉變為以腹式呼吸為主的呼吸形式;(3)鼻腔吸氣、口腔加壓呼氣的呼吸訓練:由相關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該呼吸訓練的示教后引導患者在吸氣時有意識地將口唇緊閉,吸到最大程度后,視患者的耐受力進行憋氣4秒鐘左右,做出吹口哨的口型后鼓腮加壓將氣體緩慢呼出,要求患者進行深度吸氣、緩慢呼氣的呼吸方式,每天進行3到4次訓練,每次訓練時間持續15分鐘;(4)手術后護理人員要讓患者了解早期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的基本情況,給患者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提高患者的康復依從性。同時在術后康復護理過程中要足夠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要求護理人員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時發現患者心理問題,并與患者做好充分的溝通,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快速康復的信心。
在對患者施以早期呼吸功能的康復訓練后觀察留置引流管及尿管天數、拔管當日及拔管后2天的PO2和PCO2情況。
(1)留置引流管天數:5.52±1.26天;(2)留置尿管天數:3.83±0.59天;(3)拔管當日的PO2及PCO2分別為:160.4±12.7mmHg、43.7±16.9 mmHg;拔管后2天PO2、PCO2分別為:140.8±10.6mmHg、40.5±11.7mmHg。
由于心臟與肺臟的密切關系,心臟發生結構及生理功能改變的同時會引發肺部的結構功能紊亂,再者大多數需要手術治療的心臟病變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全身麻醉,因此需要人工輔助呼吸,即進行氣管插管等操作。由于部分操作極易對呼吸道及肺部產生刺激,引起呼吸系統的分泌物異常增多,從而對患者的呼吸功能產生影響,因此在患者術后的康復過程中重視心功能恢復的同時,要進行呼吸功能的康復訓練。
本研究對進行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后的患者輔以早期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有以下幾點優勢:(1)在患者康復的護理過程中給患者進行與早期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相關的基本情況的普及教育,加強了患者對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提高了患者在后期恢復訓練中的依從性,同時要求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心理問題的重視,及時發現并疏導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增強了患者對快速康復的信心,積極進行相關訓練;(2)由于手術對胸部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本呼吸功能訓練措施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腹式呼吸的引導和訓練,在保證不對手術部位二次傷害的基礎上,提高了肺部的呼吸功能;(3)由于鼻部有相關屏障阻擋一部分空氣中微生物的作用,同時鼻部黏膜較豐富,分泌粘液較多,對吸入的氣體有濕潤作用,因此通過鼻腔吸氣有利于防止患者因吸入病原微生物造成的肺部感染。另外通過口腔加壓呼氣,有利于患者相關呼吸肌的舒縮功能的改善,增強呼吸功能;(4)對患者輔助以相關運動訓練,提高機體對氧氣的需求量,進而有利于通過增加呼吸頻率及呼吸強度進行氧氣的供應及二氧化碳的排除,即刺激呼吸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患者輔以早期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有利于縮短引流管及尿管在體內的留置時間,并且拔管后患者的PO2下降及PCO2上升不顯著。
綜上所述,將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早期應用于心臟手術后患者康復過程中,有利于加速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進程,在心臟手術的后期護理過程中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