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
(山東大學 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0)
盡管審美作為一種藝術的生存方式在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中有著極為豐富的呈現,中國自有獨具特色的東方形態的美學,但現代美學學科卻由西方創立并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迄今一百多年歷史。百多年來美學領域一代又一代學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歷經艱難曲折,辛勤耕耘,不斷創新,出現了眾多著名學者,涌現了一批又一批豐碩成果。本文旨在回顧這一百多年中國美學輝煌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同時,今年正值建國七十周年,中國美學發展的一百多年中占據主要時間域的是黨所領導的新中國成立后的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因此,本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給新中國七十年華誕的一份獻禮。
眾所周知,“美學”是德國學者鮑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于1735年首次提出的,其原文“Aesthetics”實為“感性學”之意,日本學人中江肇民用漢語“美學”一詞翻譯,傳入中國后王國維使“美學”成為定譯并被中國學人普遍接受。“美學”一詞盡管來自國外,美學學科也是近代以來才出現的,但審美作為一種藝術的生存方式卻是早就存在于中國悠久的歷史之中,美學也隨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存在。現代以來伴隨著中華民族坎坷曲折的發展歷史,美學也在中國不斷地發展,而且呈現空前興盛的狀態,這在世界美學史上是罕見的。美學為現代以來中國的人文教育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在諸多學人的努力與中西古今的沖撞影響中逐步形成現代中國特有的美學精神,值得我們為之書寫與發揚。現代中國美學發展過程中需要處理好三種關系:首先是中西馬之間的關系,這是一種矛盾共存、吸收融合的關系。中西之間一直存在體用之爭,長期以來中國美學走的是“以西釋中”之路,但歷史證明審美既然作為人的一種藝術的生存方式,那么中西之間就不存在先進與落后之別,而只有類型之不同,中國美學必須走出一條立足本土、吸收西方有益資源的美學建設之路。百年中國美學一直奮力探索中國美學話語并取得了顯著成就,給我們以激勵與啟示,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美學工作者承前啟后、繼續前進,以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向中國和世界提供愈來愈有價值的美學理論。而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于現代中國美學的指導作用已經被歷史事實充分證明。其次是古今關系問題,現代以降中國美學發展面臨的主要是中國古代美學資源的現代轉化問題。因為中國古代美學資源有著與現代美學相異的面貌,卻又有著巨大的價值,無論從民族立場還是從美學自身建設來說,都需要運用這一寶貴的資源,以便建設具有中國氣派與中國面貌的現代美學形態。百年來中國美學界同仁為此付出艱辛努力,為中國美學民族資源的現代轉換而奮斗不懈。再次,中國現代美學發展還面臨著學術與革命的二重變奏,此前被認為是啟蒙與救亡的二重變奏,有“啟蒙壓倒救亡”之說。但筆者倒認為無論是啟蒙與救亡或者是學術與革命都是歷史的宿命,不是美學工作者自己所能選擇的,而且二者之間不僅是一種矛盾,也呈現一種互補。正是在民族救亡的抗日戰爭硝煙烽火之中,才出現了中國現代“為人民”與“為人生”的美學,才涌現了充滿民族情懷的文藝作品,成為中華民族史的輝煌篇章。新中國成立后發生在中國的兩次美學大討論,面臨著美學自身學術的發展與批判唯心論革命任務的二重變奏,使得唯物與唯心成為衡量正誤的標準,這當然有制約學術發展的局限性,但也促使美學界同仁鉆研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使得我國現代美學的馬克思主義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學術收獲。
百年中國美學的發展基本上可分為中國現代美學開創奠基時期、建設發展時期與當代反思超越時期等三個時期。接下來,筆者將據此梳理各個時期為百年中國美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重要美學家。
從20世紀初期開始直至新中國建立前是開創與奠基時期。眾所周知,包括美學在內的諸多人文學科的現代開創奠基之功首先歸于王國維與蔡元培,現代形態的美學與美育就是他們率先引進并初步構建的。前已說到“美學”一詞就是由王國維認可而從日本引進的,王國維還在1903年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倡“美育”,將之界定為“心育”,并提出了美育的“無用之用”的重要作用。當然,王國維還在著名的《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審美的境界”論,繼承古代“意境”之說,吸收西方理念之論,成為20世紀中西交融美學之重要成果。蔡元培也是中國現代美學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以其中西交融的學術修養和崇高的政治學術地位對于現代美學特別是美育的發展與傳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首先是以其擔任教育總長與北大校長的便利,將美育首次納入教育方針,并力倡“以美育代宗教之說”,強調了美育的科學與民主精神。蔡元培還在美學與美育的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上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
朱光潛、宗白華與蔡儀則是繼他們之后中國現代美學的開創者與奠基者。朱光潛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即開始在中國倡導美學,并在美學基本知識、文藝心理學、悲劇美學、西方美學與中西比較美學等諸多方面最早進行研究介紹,出版《談美》《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等論著,產生重大影響,成為現代中國美學史中用力最多最專、影響最廣的美學家。朱光潛對我國西方美學研究領域有開拓之功,他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兩本心理學美學論著就是以西方文獻為主,并于1948年出版《克羅齊哲學述評》,包含對克羅齊直覺論美學的評述,成為我國西方美學研究的領跑者,特別是1963年出版《西方美學史》,奠定了我國西方美學學科的發展基礎。朱光潛傾其畢生精力于西方美學論著的翻譯,譯介了柏拉圖《文藝對話集》、黑格爾《美學》與維柯的《新科學》等名著,為我們提供了集信、達、雅于一體的西方美學經典譯本,惠及一代又一代學人。朱光潛也是我國主客觀統一的“創造論美學”的奠基者,在1957年開始的那場美學大討論之中,朱光潛作為被批判者一方面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論著,一方面積極應對論爭,他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明確表示不同意當時占據話語統治權的“認識論”美學:“因為依照馬克思主義把文藝作為生產實踐來看,美學就不能只是一種認識論了,就要包括藝術創造過程的研究了”[注]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0頁。。朱光潛認為藝術創造是以主客觀統一為前提的,他的創造論美學是我國美學大討論的重要理論收獲之一。朱光潛還是我國中西美學比較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他早期寫作的《詩論》,應用文藝心理學原理,采用中西比較方法,對中國傳統詩學與美學進行了認真的梳理,是我國現代中西比較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朱光潛晚年潛心鉆研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特別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寫作了《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美與美感、形象思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等基本問題,成為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的可貴探索。朱光潛為我國美學事業奮斗了一生,被稱為“美學老人”,在國內外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
宗白華是我國古代美學研究的重要開創者與奠基者。宗白華有深厚的西方學術背景,曾經長期留學歐洲,翻譯了多種西方美學經典,特別是他所翻譯的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表現了對于康德美學的深刻理解,成為該論著的經典翻譯,至今具有重要價值。但宗白華卻將自己的研究視角聚焦于中國古代美學,在中西結合的廣闊視域中提出“氣本論生命美學”,為立足本土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做出了示范。宗白華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美學散步》與《藝境》成為現代中國美學研究的經典讀本和當代學者研究古代美學的必備之書,被廣泛地引用與研究。宗白華于1928年前后寫作《形上學——中西哲學之比較》,又于1979年發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初步探索》等文,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奠定了哲學的基礎。在前文之中宗白華明確將西方哲學(包括美學)基礎表述為抽象時空之幾何哲學,中國乃“四時自成歲之歷律哲學”[注]宗白華:《形上學——中西哲學之比較》,載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11 頁。,劃分了西方美學之科學主義與中國美學之天人合一人文主義之區別;后文乃第一次將《周易》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古代美學經典之一,指出“《易經》是儒家經典,包含了寶貴的美學思想。如《易經》有六個字:‘剛健、篤實、輝光’就代表了我們民族一種很健全的美學思想”[注]宗白華:《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載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8頁。。這就為后人的中國美學研究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宗白華首次提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應以傳統藝術與藝術創作為中心,開辟了中國傳統美學獨特的研究路徑。他說,“在西方,美學是大哲學家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屬于哲學史的內容”,“在中國,美學思想卻更是總結了藝術實踐,回過來又影響著藝術的發展”。[注]宗白華:《漫話中國美學》,載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2頁。因此,他主張“研究中國美學史的人應當打破過去的一些成見,而從中國極為豐富的藝術成就和藝人的藝術思想里,去考察中國美學思想的特點”[注]宗白華:《漫話中國美學》,載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頁。。他本人正是這樣實踐的,總結了繪畫、戲劇、建筑、音樂、詩歌之中的美學思想,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宗白華還在中西比較的視野中建構了中國傳統美學研究的特殊內涵。首先是他對中國傳統美學“意境”的理論進行了全新的研究與闡釋,將意境闡釋為“有節奏的生命”或“有生命的節奏”[注]宗白華:《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載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頁。;同時,宗白華還深入研究了中國傳統美學之中的時間與空間關系,提出中國傳統美學化空間于時間的重要藝術論題及實踐,對中國傳統美學的虛實相生進行了獨特的研究。宗白華還闡發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其他有關范疇,例如國畫的“氣韻生動”、書法的“筋血骨肉”、建筑的“飛動之美”、戲曲的“以動代靜”、舞蹈的“生命玄冥的肉身化之美”、音樂的“聲情并茂的勝妙之美”和詩歌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等等。
蔡儀是中國現代唯物主義美學的開創者與積極推動者。他于20世紀40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語境下,排除重重障礙寫作出版了著名的《新藝術論》和《新美學》兩本專著,以大無畏的理論勇氣力批當時盛行的唯心主義哲學與美學理論,系統而有力地創立了富有理論特色的唯物主義美學與藝術思想體系。他在《新美學》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舊美學已完全暴露了它的矛盾,而自己的新美學是以新的方法建立新的體系。他在這兩本著作之中明確提出“美在客觀事物”與“美在典型”等嶄新的美學理論觀點,被稱為“中國現代第一個依據自己的思考去表述自己的有系統的美學思想的學者”。新中國成立后,蔡儀繼續以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與對于真理的追求,帶領他的團隊為創立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美學而奮斗,進行了科研、學生培養與文獻譯介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學術工作,特別是以其堅持真理、矢志不渝的精神投入第一、二次美學大討論之中,樹起了“客觀派”的美學大旗,深入闡釋了他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美學原理,積極參與學術論辯,建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式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美學體系,該體系包括“美在客觀存在”“美是認識”“美是典型”等緊密相關的美學范疇。蔡儀旗幟鮮明地提出:“美的本質是什么呢?我們認為美是客觀的,不是主觀的”[注]蔡儀:《新美學》,群益出版社1948年版,第68頁。,又說,“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種類的普遍性,必然性的顯現者”[注]蔡儀:《新美學》,群益出版社1948年版,第80頁。。后來蔡儀又引入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有關“美的規律”的論述,認為美的客觀性與典型性表現為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蔡儀還提出了“社會美”與“美的觀念”等美學范疇,具有創新學術價值,他所主編的《文學概論》教材對于推動我國高校美學與文藝學教學起到了重大作用。
我國美學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馬克思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美學有了新的發展,具有中國自己的鮮明特色。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美學學術事件就是兩次美學大討論,使得美學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興盛,尤其改革開放后的第二次美學大討論更是興起了一股美學熱,為世界美學史所罕見。新中國成立后的美學發展交織著革命與學術的二重變奏,所謂“革命”是指第一次美學大討論起源于對于唯心主義美學觀之批判,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普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政治的指向性非常清晰,大討論中的政治色彩也非常濃烈;所謂“學術”是指這次美學大討論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式展開的,也就是說大討論的過程中對于所謂唯心主義觀點一般當作“學術問題”處理,而其結果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作用,產生了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論”美學,具有科學性與理論的自洽性,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學學科的發展及面貌。李澤厚、汝信、蔣孔陽、劉剛紀、胡經之、周來祥、葉朗與葉秀山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李澤厚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美學研究領域的標志性人物,是社會論實踐美學的創立者與兩次美學大討論的重要推動者,也是少有的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中國現代美學家。他是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博士,其《美學四講》入選著名的《諾頓文學理論與批評文集》。李澤厚在哲學基本理論、近代思想史與美學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在美學領域,成為第一次美學大討論社會學派的領軍人物,在這次美學大討論中起到實際的主導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的第二次美學大討論中他力倡的“主體性”理論成為改革開放后思想解放運動的代表性思潮。他更加明確地提出“實踐論美學”,以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一切活動之基礎的理論為指導,提出“人化自然”“實踐本體”“情本體”與“積淀說”等一系列具有獨創性的美學觀點,出版了《美學四講》《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與《華夏美學》等經典美學論著。晚年,李澤厚逐漸將其美學研究轉向中國傳統文化,探索“以儒學代宗教”的“天地境界論”,提出“中國審美主義的感情以深植歷史性為‘本體’”[注]李澤厚:《關于“美育代宗教”的雜談答問》,載劉再復:《李澤厚美學概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版,第227頁。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李澤厚強調的“美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啟蒙壓倒救亡”和“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等觀念對中國現代美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汝信是這一時期西方美學學科的重要開拓者,他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西方哲學與美學的研究,并于1958年在《哲學研究》上發表《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黑格爾的美學批判》,1963年又出版了《西方美學論叢》,是“國內第一本以西方美學為主題的綜合研究”成果,與同為1963年出版的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一起,標志著在我國西方美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83年汝信又出版了《西方美學論叢續編》。汝信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西方美學研究,特別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他從宇宙觀、認識論、倫理觀與政治思想等方面全面認真地研究柏拉圖的美學思想,對新柏拉圖主義重要代表普羅提諾進行了深入剖析,填補了這一方面的空白。他的《黑格爾的悲劇觀》深刻剖析了黑格爾悲劇觀廣闊的歷史感與社會文化視野,成為西方美學研究的范本。汝信還對俄國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普列漢諾夫等人的美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均有開拓價值。汝信用具有說服力的材料批駁了當時蘇聯哲學界流行的將德國古典哲學說成是德國貴族對于法國大革命的一種反動的錯誤判斷,論證了青年黑格爾是當時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代表,黑格爾的辯證法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愿望和要求。汝信對黑格爾的勞動和異化理論的開拓性研究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此外他在現代西方美學研究方面也有許多新的拓展。20世紀80年代,汝信到美國哈佛大學訪學之時即逐步將美學研究的注意力轉向黑格爾以后發展起來的另一條相反的思想線索,即以個人為特征的由克爾凱郭爾和尼采所代表的社會思潮。此時汝信逐步轉向現代西方哲學與美學研究,他率先并引領學生發表了有關文章,出版了專著,在國內學術界開風氣之先,影響深遠。汝信不僅在西方美學理論研究方面辛勤耕耘,還直接從西方藝術作品與古跡中找尋美,并于1992年出版了《美的找尋》一書,成為西方美學審美意識研究的重要范本。他擔任主編,歷時九年寫作出版了四卷本《西方美學史》,以其資料的原初性與理論創新性為特點,成為進入西方美學研究的“鑰匙”。1998年,汝信擔任中華美學學會第三任會長,以其謙虛、開放與睿智的人格與扎實學風富有成效地引領中國美學學科由20世紀進入21世紀。
蔣孔陽是我國現代美學建設發展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學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我國現代西方美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1980年蔣孔陽所著《德國古典美學》出版,該書是蔣孔陽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斷代的西方美學專著,在國內外均產生重大影響。該書以整體研究的方法,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對德國古典美學的產生、發展與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闡發,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蔣孔陽還與朱立元一起主編了七卷本《西方美學通史》,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全的一部西方美學通史,對于西方美學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蔣孔陽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988年出版的《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研究》一書,引起廣泛影響,至今仍然是音樂美學領域的經典論著。蔣孔陽首先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重要地位,認為公元前2世紀的《樂記》完全可以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相媲美。他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經濟社會廣闊背景上研究了先秦音樂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蔣孔陽以扎實穩妥的文獻考訂為基礎,探索了中國先秦時期音樂思想的特殊范疇及豐富內涵。他還采取整體研究方法,將先秦時期諸多學派的音樂思想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蔣孔陽是我國美學大討論的主將,也是實踐派美學的重要參與者與創新者之一,特別是1993年出版的《美學新論》,是他一生美學研究的總結,也是新時期我國美學研究的重要成果與收獲。他突破了實踐美學“美先于美感”的基本判斷,提出美與美感同生同在的觀點。美與美感到底誰先誰后呢?他說,“從生活和歷史的實踐來說,我們很難確定先有那么一個形而上學的、與人的主體無關的美的存在,然后再由人去感受和欣賞它,再由美產生出美感來”[注]蔣孔陽:《蔣孔陽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頁。,事實上,美與美感,像火與光一樣,同時誕生,同時存在。這實際上是對實踐美學的重大突破,并從實踐美學的人生本體走向審美關系論,因此蔣孔陽的“新美學”可以概括為“審美關系論美學”。他提出了審美關系的四重屬性:感性基礎、自由屬性、整體屬性與情感屬性等。蔣孔陽突破了實踐美學將實踐局限于物質生產的理論界定,而是將精神生產甚至是審美活動也看作一種實踐。蔣孔陽還在《美學新論》中突出了審美的“創造性”特色,提出獨樹一幟的“多層累的突創說”。總之,蔣孔陽的審美關系論美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直至90年代我國美學研究的一個總結。
劉剛紀是我國美學建設發展時期的重要推動者,在美學基本理論、中國古代美學與書畫美學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成就。劉剛紀是我國兩次美學大討論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實踐美學的重要開創者之一,他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藝術哲學》已經成為實踐美學的經典論著。劉剛紀從研究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出發,提出“社會實踐本體論”的重要觀點,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在本質上是實踐本體論,并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是藝術、美感與美的本源,認為勞動對美的創造還與人類生活實踐創造緊密結合。劉剛紀構建了一個實踐美學理論框架,這個框架以實踐本體論為哲學基礎,以創造為主體性活動,最后以自由為人的根本訴求,可概括為“實踐—創造—自由”相統一的美學體系。劉剛紀繼承宗白華美學傳統并加以發展,成為中國美學領域的重要開拓者之一。20世紀80年代,劉剛紀與李澤厚共同主編《中國美學史》,由劉剛紀獨立執筆撰寫的第一、二卷被認為是中國美學史的開山之作。該著作提出了中國美學史的對象、任務、特征與分期等問題,以及儒道騷禪四大主干的重要觀點及中國美學史的六大特征,為中國美學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劉剛紀于20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周易美學》是對宗白華周易美學研究的拓展,成為中國周易美學研究的經典之作。他準確地提出以《周易》作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切入點,挖掘其生命論美學內涵,為中國古代美學進一步健康發展找到了一條較佳路線。劉剛紀結合中國美學特別是周易美學特點提出,中國美學常常在沒有“美”字的地方同樣包含著美的內涵,從而揭示了中國美學的特殊性所在。他還具體揭示了《周易》之“元亨利貞”“正位居體”與“陽剛陰柔”所包含的美學內涵。劉剛紀還從中西比較視野深入闡釋了《周易》之生命論美學相異于西方的特殊價值意義,《周易美學》是中華美學走向世界與走向現代的有益嘗試。劉剛紀還是著名書畫家,在書畫美學領域頗多建樹。
胡經之是我國文藝美學學科的重要倡導者。1980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首屆美學會上,胡經之在發言中認為高等學校的美學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講美學原理而應開拓和發展文藝美學。這實際上是在改革開放背景下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試圖突破以政治代藝術的錯誤思潮,加強對文藝內部規律的研究。胡經之又于1982年1月在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美學向導》一書中發表《文藝美學及其他》一文,第一次從獨立學科的角度論述了文藝美學。他還于1999年在北大出版社出版《文藝美學》的學術專著,全面論述了文藝美學的對象、方法與內涵。胡經之教授還主編了與文藝美學有關的《中國古代美學叢編》《中國現代美學叢編》與《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等,為中國文藝美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文獻基礎。正是在胡經之等學者的不懈努力下,文藝美學正式進入被教育部認可的學科體系,成為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二級學科文藝學的重要學科方向之一,培養了數量眾多的研究人才。
周來祥是我國美學建設發展時期的重要參與者與積極推動者。他從事美學研究六十多年,涉及領域廣泛,在美學基本理論、文藝美學、中國古典美學、中西比較美學與審美文化史等方面均有特殊貢獻,尤其是他傾其畢生精力創立并豐富發展了“和諧論美學”學派,影響深遠。他于1984年就出版了《論美是和諧》,此后又出版《再論美是和諧》《三論美是和諧》與《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現代的美》等論著,全面闡釋了“美是和諧”的基本命題。周來祥是中國兩次美學大討論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踐派美學的重要推動者。他以社會實踐為哲學前提,而其學術指向則是“和諧”,即“人與對象、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注]周來祥:《三論美是和諧》,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頁。,和諧既是美學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人生最高的審美境界。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論述了古代素樸的和諧美、近代的崇高美以及社會主義的新型的辯證的和諧美,構建了自己的“文藝美學”體系,被稱為“和諧論文藝美學”。周來祥還以“和諧論美學”為指導對中西美學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撰寫了《中西古典美理論比較研究》等專著,他認為中西美學都以古典和諧美為理想,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各自特點。周來祥還以“和諧論美學”為指導主編了大型的六卷本《中國審美文化通史》,在中國審美文化研究方面多有建樹。
葉朗是我國美學建設時期一位有著卓越貢獻的美學家。他繼承北京大學深厚的美學傳統,在美學基本理論與中國美學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82年,葉朗出版《中國小說美學》,該書具有開創之功,第一次以豐厚的小說評點資料為其基礎,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美學研究的新收獲。1985年,葉朗出版《中國美學史大綱》,該書突破“以西釋中”框架,以“意象”與“感興”為中心線索,既具有中國美學自身的自洽性,又可與國際美學在一定程度上對接,是一種新的探索與突破。2010年,葉朗出版《美在意象》一書,該書以“意象—感興—人生境界”為核心范疇,充分彰顯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精華與魅力。此外,葉朗還是我國新時期審美與美育實踐的組織者與引領者,實際組織了一系列審美教育活動,影響深遠。
葉秀山是我國著名哲學家與美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西方哲學研究上的諸多創新,但葉秀山對于美學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并積極參與,著作甚多,影響深遠。他曾經參與了王朝聞主編的《美學教材》的編寫,歷時四年,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美學理論上,他于1988年出版著名的現象學哲學論著《思·史·詩》,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現象學哲學與美學論著之一。該書深入地論述了現象學領域中哲思、歷史與詩歌的關系,以及后現代理論家對此的解構與超越,給我國當代美學建設諸多啟發。他1990年出版《美的歷史》一書,該書并沒有局限于美學學科內部研究范式,探討“美”的本質與現象,而是從哲學的高度進行高屋建瓴式的闡發。通過剖析人與世界的關系和人的生存狀態,將藝術視為一種基本的生活經驗和基本的文化形式、一種歷史的“見證”,在獨特的哲學視角下闡釋了自己的美學觀與藝術觀,呼吁讓生活充滿美和詩意。葉秀山對于京劇與書法有著特殊的興趣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60年代開始直至2007年,他出版《京劇流派欣賞》與《古中國的歌——京劇演唱藝術賞析》等書,深入闡發了作為世界三大戲劇流派之一的京劇載歌載舞的藝術特征。他酷愛中國書法,曾經在70年代特殊時期偷偷研究書法藝術并練字,1987年出版《書法美學引論》,提出“西方文化重語言,重說;而中國文化重文字,重寫”[注]葉秀山:《葉秀山文集》(美學卷),重慶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頁。的觀點,開啟了從這一特殊視角進行中西對話的新領域,并在該書中提出,中國書法“是一種活動的線條的舞蹈,那末,很自然地就會以草書作為它的范本”[注]葉秀山:《葉秀山文集》(美學卷),重慶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頁。,從美學的角度闡述了書法重節奏和韻律的美學特點,深化了我國書法美學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工業化的弊端逐步顯露。加上西方后現代文化的影響,中國文化領域逐步步入具有后現代色彩的反思與超越階段。在美學領域,表現為對于兩次美學大討論特別是對于“實踐美學”的反思與超越,反思其固有的認識論理論根基、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與“人化自然”的理論局限,于是出現了“后實踐美學”。
首先是楊春時在1993年北京美學年會上提出了“超越實踐美學,建立超越美學”的新見解,成為新時期當代中國美學的新氣象。由此,出現“實踐美學”與“后實踐美學”的爭論,這實際上是對于實踐美學的反思與超越,對于推進和活躍中國美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楊春時也在批判以認識論為基礎的實踐美學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生存論美學,用“審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與超越解釋方式”取代“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定義,樹立起了自己的“后實踐美學”的大旗。“生存”是其超越美學的邏輯起點,他認為,“生存”既不是“物的存在”,也不是“動物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是一種“自我的存在”“有意義的存在”。“生存”與“實踐”區分在于它有超越性的本質,以理想超越現實,以感性超越理性,以精神超越物質,以個性超越社會性。2002年之后,他從生存論走向存在論,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以“存在”為本體的“主體間性”超越美學的理論體系。由此說明,中國美學發展終于開始與世界美學的發展同步。
1900年,胡塞爾提出“現象學”方法,“懸擱”工具理性時代流行的主客二分對立,后來又發展到“相互主體性”即“主體間性”,歐陸現象學以及由之產生的存在論哲學與美學逐步成為哲學與美學的主潮,與之相應,英美分析哲學與美學日漸發展,以“分析”解構了各種理性主義的本質主義。中國新時期的“后實踐美學”就是試圖以這種現象學與分析哲學的武器,突破傳統美學,建設當代新的美學形態,朱立元就是從實踐美學陣營中突破而出的當代美學家。他是繼朱光潛、汝信與蔣孔陽之后我國西方美學研究方面的學術代表人物,協助蔣孔陽并在后期實際主編了七卷本的《西方美學通史》,本人也著有多種西方美學論著,具有廣泛的影響。朱立元長期繼承發展蔣孔陽的實踐美學思想,并持此觀點參加當代學術界有關實踐美學的討論;但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他開始反思實踐美學認識本體論的局限。他從哲學范疇“本體”即“存在”的視角思考突破實踐美學認識本體論的理論框架,逐步形成自己的“實踐存在論美學”理論。2004年,朱立元發表論文正式提出自己的美學思想“以實踐論與存在論的結合為哲學基礎”[注]朱立元:《走向實踐存在論美學——實踐美學突破之途初探》,《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4期。。2008年,朱立元主編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叢書》五卷本出版,使“實踐存在論美學”以較為完整的理論形態呈現于學術界。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基本特點是將馬克思的“實踐”概念賦予“實踐存在論”的嶄新含義,實際上是對傳統實踐美學的突破與發展。他指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多次提到“存在論”(ontologisch)一詞,“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存在論思想和維度的客觀存在”[注]朱立元:《歷史與美學之謎的求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01頁。。他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出發點,突破傳統的“美的本質”的美學研究邏輯起點,認為“審美活動是美學問題的起點”[注]朱立元:《走向實踐存在論美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頁。,因為審美活動是人的實踐存在方式之一,而審美活動正是審美關系的具體展開。為此,朱立元突破傳統的“美、美感與藝術”的三元美學研究框架,提出“審美活動—審美形態—審美經驗—藝術審美—藝術教育”的美學研究框架。朱立元的探索是對傳統實踐論美學的突破,也是對馬克思美學思想的新理解與新闡釋,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筆者80年代初期由于教學工作的需要開始參與美學研究,主要在西方美學、審美教育與生態美學方面用力較多。西方美學方面出版了《西方美學簡論》《西方美學論綱》與《西方美學范疇研究》等論著,審美教育方面曾出版《美育十講》與《美育十五講》等論著。生態美學是90年代中期在反思與超越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美學形態,筆者第一篇生態美學文章《生態美學:后現代語境下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發表于2002年,此后出版了《生態美學論稿》《生態美學導論》《生態美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和《中西對話中的生態美學》等論著。生態美學反思我國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中心論的蔓延與美學領域實踐美學的“人本體”“工具本體”與“自然人化”等美學觀點,在哲學基礎上由傳統認識論過渡到實踐存在論,并由人類中心論過渡到生態整體論;在美學研究對象上突破“美學是藝術哲學”的觀點,將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包含在審美對象之中;在哲學方法上,突破傳統美學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方法,運用生態現象學方法;在自然審美上突破傳統的“人化自然”的觀點,認為沒有實體性的自然美,自然美是審美對象的審美屬性與人的審美能力交互產生的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在審美屬性上,否定靜觀美學,倡導“參與美學”;在美學范式上突破傳統的以如畫為主的形式美學,倡導一種生態存在論美學,將詩意的棲居、家園意識與場所意識等引入生態美學;在傳統文化上,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以農為本的特點決定了中國傳統美學本身就是一種生態的美學與藝術,是一種生生美學,應當發揚光大。生態美學是一種正在建設發展中的美學形態,需要更好地結合生活與文化的現實,在中西比較對話中完善,有望成為與歐陸現象學生態美學、英美分析哲學環境美學鼎足而立的中國特色生態美學。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美學發展,當前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家將“美麗中國”建設寫到社會主義宏偉藍圖之上,為我國美學學科的未來發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天地,相信更多的青年學者會在美學學科中大展宏圖,書寫更加輝煌的中國美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