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輝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經濟學部, 北京 100091)
今年是建國70年。回首我國國有企業70年走過的路程,總結成功經驗,展望未來,對于推動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回首70年國企發展歷程,最值得肯定的是,經過持之以恒地奮斗,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發展之路。這條道路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義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實行新民主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在這些經濟成分中,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它控制經濟命脈,操縱國民生計,是國家的主要物質基礎和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國營經濟主要通過三種渠道建立:一是解放區的國營經濟;二是沒收蔣宋孔陳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三是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后,我國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私營企業轉變為國有企業。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國有經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力量。
第二階段(1957-1977年):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轉變為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物資采購由國家調撥,生產由國家計劃制定,銷售由國家計劃統一安排,人員招錄由勞動部門統一分配,職工工資由國家統一規定。我國以國有經濟為主體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雖然三年“大躍進”、十年“文化大革命”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重大損失,但總的看,國有經濟在計劃經濟時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57年,我國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為378.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53.77%。1977年,我國國有工業總產值為2869.4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7.03%。同時,我國的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大幅增長,初步建立起了相對獨立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初步顯現出來。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年。
第三階段(1978年-1991年):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國有企業。經過20多年的運行,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弊端逐漸暴露出來: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在農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國企改革被提上日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放權讓利為重點,國企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經過擴大企業自主權、利改稅等多種形式的探索,從1987年起,承包經營責任制成為國企的主要經營形式。改革使國有企業轉換了經營機制,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我國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3289.2億元提高到1991年的14954.6億元,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利稅總額從1978年的790.7億元增長到1991年的1661.15億元。[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年。
第四階段(1992-2012年):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磨合的國有企業。1992年,黨的十四大宣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國企經歷了長達21年的艱難改革。21年的改革又可以細分為兩個時間段:第一時間段從1992-2002年。1992年,我國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十四屆三中提出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此,我國對國企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抓大放小”的國企改革思路。采取改組、聯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國有小企業改革。在放活小企業的同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實行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再就業工程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第二時間段是從2003-2012年。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這標志著統一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正式建立。國資委成立后,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督促企業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推動國企逐漸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融合,國企實力大大增強。經過21年的改革,我國國企實力不斷增強。1992年,國企工業總產值為17824.2億元,[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93年。2012年,國有控股工業總產值為228729.7億元;[注]數據來源:《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13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從1998年的525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15176億元。[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
第五階段(2013年至今):總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這是我國國企改革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分類推進國企改革。2016年,中央召開國企黨建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從2012年的31萬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44萬億元,2017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17215.5億元,國企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8年。
國企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判斷標準在于看發展成就。經過70年的發展,國企取得令世人驚嘆的發展成就。截至2018年底,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為1787482.9億元,所有者權益為631008.1 億元,利潤總額33877.7億元。[注]數據來源:國資委網站,http://www.sasac.gov.cn/n2588035/n2588330/n2588370/c10315327/content.html進入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有83家。[注]數據來源:國資委網站,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64/n4437287/c9279024/content.html國企在高鐵、特高壓輸變電、載人航天、深海探測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掌握了大批國之利器。大批國企走出國門,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70年國企發展取得巨大成績。
為什么70年國企發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國企成功的基石。從源頭上說,國企是由黨親自創辦的。國企在計劃經濟年代的發展壯大與黨的各項政策密切相關。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融合的過程中,國企曾經遇到了一系列嚴峻困難和挑戰,經濟效益下降,大量國企員工下崗,正是由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國企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國企,才使國企邁過改革過程中的各種難關,煥發生機和活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成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7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國企的產生、發展、改革都離不開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幫助和引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帶領國有企業從勝利走向勝利。
第二,以改革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格微觀主體。我國70年經濟發展史表明,不論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轉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國企改革與發展都是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主戰場。國企改革是促進國企發展進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國企最初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早期的轉型借鑒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驗,搞國有企業承包責任制。隨著轉型深入,才發現國企搞承包,政府與企業為確定承包合同的各項指標存在大量的討價還價行為、包盈不包虧、利益分配不規范、企業為實現承包目標存在大量短期行為、政府被動放權等諸多問題。于是,我們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的正確方向,但對于如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們經歷了艱辛的探索過程。一開始我們認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是搞股份制,一股就靈,但最開始的股份制很不成熟,治理結構很不規范。這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涉及到出資人制度、財產權制度、人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很多條件不是企業自身能夠解決的。于是,我們通過國企員工下崗分流、推行企業破產制度、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建立國資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等一系列內外部體制機制的改革,逐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個過程是相當艱辛的,涉及到痛苦的利益調整。目前看來,經過艱苦的改革,國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總體上已經吻合了,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格微觀主體。
第三,國企發展要緊緊依靠廣大工人階級。國企與私企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國企中職工是企業的主人。國企70年發展先后孕育了大慶精神、航天精神等許多值得全民族學習的精神,這些精神的創造主體正是國企員工。1997年到2002年之間,我國在短短5年時間內下崗分流2700多萬國企員工,這是國企改革生死攸關的一步,是資本主義國家想都不敢想的改革舉措。正是由于廣大國企員工的無私奉獻、胸懷全局、敢于犧牲,國企才能浴火重生,勇立潮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
第四,從國家經濟政治大局出發不斷調整布局,這是國企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計劃經濟時代,國企為我國建立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這為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全面布局導致生產力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后,隨著非公經濟的發展,國企如何正確定位自身成為重要的發展問題。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抓大放小”的國企改革思路,這是對國企定位的重大戰略性調整。從結果看,放小使國企比重下降,但通過放小,大量虧損國有企業被處理了,國企變得強壯了。同時,放小后,國家管理的國有企業數量減少,這就使國家能夠集中精力對大中型國企進行改革。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國有經濟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國企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成為指導國企布局的重要思路。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2015年9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有利于國資委集中履行出資人職責,有利于國企集中精力做好主業,有利于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相互補位,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共同推進生產力的發展。
第五,以開放促發展,大膽迎接挑戰和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和交流,積極利用國內外各種資源,促進資金、人員和技術的流動,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企發展的戰略性選擇,也是國企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國企的對外開放經歷了從“引進來為主”到當前“引進來”和“走出去”共同發展的階段,開放規模不斷擴大,開放層次不斷提升。正是在開放過程中,一批國有大企業不僅在規模方面走到了全球前列,而且在技術、管理等方面也逐漸走到全球前列,從而推動國企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
國企發展過程中,不少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這些觀點對于國企發展具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梳理這些觀點,為國企發展正名。
1、國企產權不清晰論
國企產權不清晰論是影響國企發展的重要觀點。該觀點認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是產權清晰,但是,國企產權是不清晰的,說是全民所有,實際上誰都沒有占有,因此,國企難以與市場經濟相融合。要實現國有產權清晰,就必須要將產權量化到個人,從而推進國企改革。
該觀點作為新自由主義的代表性觀點,流傳甚廣,影響極壞。細究起來,我們認為:
第一,國有企業的產權理論上是清晰的。國企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全民所有就是國家所有,這兩者之間是劃等號的。認為全民所有就是要求每一個公民對國企都擁有可以量化的產權,這是對全民所有的誤解。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來自于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馬克思設想未來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在該社會,所有人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因此,全民所有是指生產資料歸公共所有,而不是指每個人都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由于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沒有達到馬克思所設想的水平,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國家作為代表行使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權。可見,將全民所有理解為人人都有是從西方產權經濟學出發理解馬克思所有制理論而產生的誤解。
第二,國企能夠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雖然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仍然存在分工,因此,歸全民所有的生產資料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國有企業來實現的。每一個國有企業占有的生產資料的多少、使用效率的高低與該國有企業員工的利益密切相關,這就必然導致現實中的每一個國有企業都是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因此,不同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換只能采取商品交換的方式來保證各自的利益,這就導致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能夠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國企在理論上能夠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這里,要指出的是,國企能夠與市場經濟相結合與國企與市場經濟結合得好壞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國企能夠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回答的是為什么國企能成為市場主體的問題,國企與市場經濟結合得好壞回答的是國企如何與市場經濟結合的問題。如果用國企與市場經濟結合產生的問題來否認國企能夠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就把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相混淆了,是對理論的誤解。
第三,這種觀點的實質在于鼓吹私有制神話,以為只要私有化,經濟就能夠得到順利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了私有制的弊病。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資本家是靠剝削工人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來實現發家致富的,因此,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不合理的。正是由于私有制存在不合理之處,我們才需要公有制。這是公有制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蘇東巨變時,蘇東國家推行“休克療法”,將大量國有資產私有化,俄羅斯私有化的結果是培養了一批權貴寡頭,東歐私有化的結果是將國家經濟命脈交給外國資本。這就迅速摧毀了蘇東國家的國有企業,導致大量國有資產流失,社會兩極分化,經濟命脈被國外控制,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經濟迅速倒退,部分東歐國家淪為西方發達國家的附庸。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按照新自由主義的觀點將國企全盤私有化,帶來的不會是國家富強,而只能是經濟社會的大倒退。
因此,國企產權不清晰是偽命題。當前在產權問題上制約國企發展的是國企的責權利如何相互匹配的問題,這是國企產權制度改革面臨的真問題。要深入探討以國資委為代表的出資人的責權利如何匹配的問題,深入研究黨代會、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的責權利如何更好匹配的問題。只有解決這兩個問題,才能促進國企發展。
2、國企低效論
如果說“國企產權不清晰論”試圖直接將國企從市場經濟的主體中排除出去,那么,“國企低效論”則承認國企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但是,是市場經濟不合格的主體。該觀點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是低效率的。有人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經濟效率效益不高,主要是國有企業的效益不高,如按照投入產出關系計算,現在我國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比重大約占40%左右,非國有企業大約占60%。但在每年所消耗的資金和能源、原材料當中,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至少占60%,非國有企業只占不到40%。說明國有企業的效益,不用同國外企業比較,同國內非國有企業比較,也大體要低1/2。要解決國企低效率,就要合理縮小國企的范圍,提高效益好的非公有制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注]楊啟先:《不深化改革中國就沒有出路》,《炎黃春秋》2006年第4期。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在計算企業效率高低時,的確可以用投入產出來衡量,投入多,產出少,企業利潤低,效益差;投入少、產出多,企業利潤高,效益好。因此,投入產出的效益高低應最終體現在利潤率指標上。而該觀點用資金、能源和原材料衡量國企投入,用國內生產總值衡量國企產出是不準確的。用不準確的概念來說明國企低效率,這是該觀點難以成立的原因。以2017年為例,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成本為238983萬億元,利潤總額為17215萬億元,利潤率為7.2%;私營工業企業成本費用總額為355784萬億元,利潤總額為23043萬億元,利潤率為6.48%。從該數據可以看出,國有工業企業的效率高于私營工業企業的效率,“國企低效論”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之所以國企的效率不低于甚至高于私營企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國企的所有制優于非公有制企業。由于生產資料由政府代表全民持有,因此,國企工人之間的關系是聯合勞動的關系。在國企內部,勞動者之間有工作和職務上的分工,但他們在勞動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企業的主人,在企業內部不存在隨意剝奪人的勞動權利的可能,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抑制勞動者智慧和才能的制度性障礙,從而使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這是國企能夠保持高效率的內在動力。
二是國企的分配制度優于非公有制企業。在非公有制企業中,勞動成果是按資分配的,這就導致工人和老板之間的收入分配存在很大的差距,工人的心理狀態失衡。在國企,勞動成果是按勞分配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因此,國企內部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分配存在差距,但這種差距源于不同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勞動能力、勞動成果不同,因此,這種差距是合理的,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效率。
三是國企的生產目的優于非公有制企業。私企的生產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國企也要追求利潤,但這不是國企生產的目的,而是國企為實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對于國企而言,其生產是要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勞動人民的全面發展,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國企的目標比私企更加遠大,更加能夠鼓舞人心,也更能激發廣大國企員工為實現遠大理想不斷追求技術進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促使國企效率不斷提高。
因此,從理論上可以得出國企效率優于非公有制企業效率。但現實中,要實現國企的高效率,需要有多方面條件的配合。這些條件包括優化國企的治理結構;避免按勞分配滑向平均分配;處理好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等。否則,理論上的優勢無法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國企的高效率就難以發揮出來。
未來,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繼續推進國企發展:
1.堅持國企主導地位不動搖,做強做優做大國企
國企要發展,首先是要堅持國企的主導地位不動搖。西方敵對勢力總是希望我國放棄國企,走全盤私有化的道路。這次中美貿易戰中,美方就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橫加指責。這從反面說明,我國以國企為主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是成功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發展模式。只有從國情出發,堅持自身的特色,才能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如果動搖國企的主導地位,就會動搖國家的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2008年,我國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非公有制企業大規模裁員、尤其是大規模裁減農民工,此時,國有經濟逆流而上,通過大規模投資穩定了經濟全局,提振了經濟信心,帶動非公有制經濟增加投資,使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仍然保持穩定增長。該事例表明,國有經濟在整個社會中起著托底作用,只有堅持發展壯大國有企業,才能有力對抗外部沖擊,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在發展國有企業時,做強做優國企比做大國企更重要。國企的規模很重要,但我們所要發展的規模,是有質量的規模。當前,我國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經濟發展,國企要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大勢,通過兼并重組、破產等手段對僵尸企業進行大手術,淘汰落后產能,將優勢資源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產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進國企不斷提質增效。
2.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
國企經過40多年的改革,總體上已經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但是,國企要建立責權利分配合理、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現代企業制度,還需要繼續深入推進改革。國企改革既要借鑒西方公司治理的優點,更要突出中國特色。曾幾何時,一談起國企中的黨委會、職代會和工會,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與公司治理結構格格不入,屬于改革的對象。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我們逐漸意識到,國企改革不能完全向西方看齊,必須突出中國特色。這種中國特色,集中表現為國企治理要突出黨的領導在國企治理中的作用,將黨建工作納入國企章程。在國企治理結構中突出黨的領導,這就是我們所要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制度的真正含義。
這里,有個明顯的問題,國企中到底是黨委書記大還是董事長大?目前,我國在具體工作中,普遍是通過黨委書記和董事長一肩挑的原則來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在理論上無法回避。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的那樣,國企黨組織要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因此,從總書記的講話中可以看出,國企中黨組織是領導核心。當然,強調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也要注意處理好黨組織和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相互關系,把握好各自的責權利邊界,發揮董事會的決策作用、監事會的監督作用、經理層的經營管理作用、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共同推動國企健康發展。
3.國企監管機構要科學履行監管者職責。國企好不好,與監管機構的科學監管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監管問題上,要注意處理好二個關鍵因素:一是要選好領導人。管理企業是一門科學,需要領導人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在選擇領導人時,要處理好政治標準和業務標準的關系,避免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二是要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從理論上說,監管者作為出資人,可以對國企的所有事務進行監管,但現實中,由于監管人員的精力有限、資源有限,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就成為監管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當前強調監管要實現從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轉變,就是對國企監管職能的科學定位。
有觀點認為國資監管要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這是對國資監管職能的誤解。所謂企業資產,根據資產負債表的解釋,表示的是企業資金的運用。所謂資本,這里更多的也是強調貨幣資金。因此,不論是管資產還是管資本,都主要強調從貨幣形態對企業進行監管。所以,認為國企要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這是對國資監管職能的誤解。實際上,中央的意見是國資監管要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管企業,就要從人、財、物三個方面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監管,管資本,則主要強調從資金層面對企業進行監管。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有利于國資監管部門從具體的事務性層面中擺脫出來,而將主要監管精力放在考核企業的貨幣資本的運營上,從而有利于明確出資人職能定位,推動監管的科學性。
4.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國有企業。當前,我國有一大批國有企業的規模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未來,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我國在全球經濟中所起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國企尤其是央企要更加深度地融入世界,不僅要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更要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掌握核心技術、主導制定行業規則、主導行業定價權,引領行業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總之,國企總體上已經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融合,未來,我們要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強化黨對國企的領導,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到建黨100年和建國100年時,相信我們的國企會更加強大,主導地位會更加鞏固,國企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會做出更加輝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