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暖枝,盧海雷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 廣州 510060)
微創介入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包含兩方面內容:診斷及治療,因其微創性、可重復性強、定位準確、療效高、見效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而應用廣泛[1]。我科常開展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引導下微創介入手術有:消融術、粒子植入術及穿刺活檢術等,對手術體位有一定的要求:術野暴露理想化、患者舒適、安全、不影響呼吸及循環、防壓瘡、肢體處于功能位、保護隱私、保暖、體位用物選擇合理等,突出了體位護理在手術室工作中的重要性。當前,護理理念有了很大的發展,正在逐漸由以患者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轉變,手術室護理工作不能只注重配合手術的操作,更要注重人性化的護理,以患者的整體為中心,注重其舒適度與切實需求。手術體位由手術過程中患者的臥位、體位墊的使用、手術床的操縱組成,是手術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必要條件[2]。正確的手術體位擺放的方法與個體化的護理,既可以充分顯露術野,利于醫生操作,觀察患者情況,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又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還可增加患者的舒適度與安全感,如果手術體位擺放不當引起皮膚受壓、神經損傷、循環淤滯等,嚴重影響手術的順利實施與良好治療效果的取得,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重視[3]。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高度可調節托手架、頭枕、小長枕、小方枕、約束帶、手抓軟球、眼罩(一次性口罩)、暖爐、新型抗壓凝膠墊。
根據手術要求擺放體位,一般為仰臥位:頭肩下墊頭枕,雙手伸展后舉放于頭后,手下墊一小長枕,避免雙手因懸空時間長而酸軟麻痹不適。戴好眼罩,保護眼睛,防止因看到手術過程而害怕。接上補液及心電監護,給予中流量給氧,隨時監測生命體征及末梢循環,備好急救藥物及用品。取側臥位時,根據角度需要調節凝膠墊及小方枕的位置、數量及高度,其他同上。取俯臥位時,患者頭偏向一側,保證呼吸通暢,女性患者乳房、男性患者外生殖器避免受壓,防止水腫,其他同上。
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心理會產生緊張、恐懼,進入了陌生的CT手術室,加上對手術的不了解,容易出現焦慮。因此,護士要主動熱情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簡要介紹環境及手術的目的及注意事頂;為患者擺放體位的時候,及時與患者溝通、解釋,在不影響手術正常進行的情況下,擺放舒適安全的體位;術中要嚴密觀察患者的體位是否正確及有效。
術中需反復移進移出CT掃描孔徑里,而且雙手置于身旁會對掃描圖像造成偽影而影響手術,所以雙手需伸展后放于頭后。部分不能堅持雙手伸展后放的患者,予約束帶綁于兩手手腕并固定(避開靜脈穿刺點及有創傷的部位),以防術中雙手不自主的向身體靠攏或污染手術區域及手術器械。伸展的雙臂和身體夾角低于90°時可減少對臂叢神經的損傷[4],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可以把雙手置于床兩旁的可調節高度的托手架上,使雙手雙肩的酸軟麻痹不適暫時得到緩解,增加舒適感。也可置手抓軟球于患者手中,囑患者可間斷捏球,以促進雙手血液循環,減少酸軟麻痹不適。
室溫不能超過20℃,否則CT機會出現因不能及時散熱而故障的情況。而根據手術要求,術中患者可能需要暴露:胸腹部或盆腔或臀部等,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應尊重患者,做好隱私部位的遮擋,在不需要暴露的部位,蓋好衣被,防止著涼,必要時可以開暖爐取暖。
人體中骨突出部位骶尾部、股骨大轉子、足跟部等,容易受到壓迫,術中要注意保護皮膚,以防受壓。手術時間>2.5小時是壓瘡發生的危險指數,當>4小時時,每延長半小時壓瘡發生風險增加 33%[5]。如果手術時間較長,注意保護骨突處,在受壓部位墊棉墊或小軟枕,減少剪切力,每半小時對受壓部位進行檢查,給予按摩。擺好體位后確認體位墊無移位或掉落,床單整潔無潮濕,患者身體無與床面或硬物點狀接觸,肢體處于功能位,排除并發癥發生的因素,術中隨時觀察體位的改變及肢體受壓情況,在手術允許情況下,每2h適當調整體位,縮短局部組織受壓的時間,提高警惕性。
需保持補液通道通暢,注意有無藥液外滲。術中患者是處于清醒狀態的,應重視患者主訴,避免發生因醫療設備或人為因素等導致的損傷,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
扣好紐扣,綁好褲帶,過床時動作輕柔,保持各管道通暢及固定,及時蓋好被子,避免著涼。體位墊在使用中,易被手術患者的滲血、滲液等污染,使用前可用一次性婦墊包裹,并于術畢清潔消毒歸位。
隨著CT引導下微創介入手術的普及,以及近年來護理學科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手術室護理工作不局限于配合手術的操作,更擴大至以患者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手術配合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手術體位是手術室護士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合理擺放是關系一臺手術順利與否的關鍵。因手術的需要,常將患者被動地擺放不同的手術體位,身體的負重點和支撐點發生改變,而進行靜脈麻醉后,患者的肌肉松弛,一些部位的壓力和剪切力也會改變,可能引起皮膚、神經、血管和肌肉等軟組織的損傷[6]。因此,在減少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的前提下,手術體位既要保證能充分暴露術野,又要保證患者的正常呼吸和循環功能,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個體化術中體位擺放正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手術護理觀念的體現,合并合理運用各種體位墊更能夠為手術患者提供舒適又穩定的體位。近年來出現的凝膠體位墊,因其良好的柔軟性、支撐性及減震抗壓性,與人體組織有良好的相容性,能透過X線,絕緣不導電,易清洗、消毒,材質不支持細菌生長等優點,現廣泛應用于臨床,獲得很好的護理效果[7]。規范手術體位擺放,將術中護理質量管理從事后控制轉為事前、事中和事后評價的系統管理,促進術中護理質量水平不斷向前推進并持續提高,更好地為臨床、為患者服務,在工作中實現護士自身價值。傳統的體位擺放,把手術需要放在首位,由經驗豐富的護士“傳幫帶”或新護士觀摩前輩的方法來學習,常忽視患者的肢體功能位及舒適,加強培訓,準確、高效的進行手術體位擺放,是體現以患者健康為中心的整體性手術護理管理:注重患者的需求及關注護理的重點,如保暖、隱私保護、舒適、防跌倒、防壓瘡、約束帶使用正確;使用托手架時高度調節合適,以患者舒適并促進血液回流為宜;檢查患者肢體時,注意保暖和隱私。本護理體會以為護理同仁提供有益的信息與經驗為目的,希望在借鑒別人的經驗的基礎上能不斷學習和總結,評判性的革新各種技術與操作方法,改良輔助用具,探討出更加安全、舒適、符合手術要求的體位擺放方法及個體化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