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黃 梅,丁念慈
(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院,江蘇 泰興 225400)
翼狀胬肉是一種眼部瞼裂區結膜變性增生,向角膜表面生長的結膜變性性組織,多發生于鼻側,角膜表面尖端為頭部,結膜面寬大部分為體部。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病程較長,長達數年,甚至有幾十年。翼狀胬肉生長于角膜表面,不但影響眼部外觀,引起眼部輕度異物感、流淚等刺激癥狀,也會產生瞼球粘連、眼球運動受限、視力障礙等一系列并發癥[1]。藥物治療對翼狀胬肉一般無效果,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通過手術切除。患者多為老年人,術后眼部疼痛、異物感、流淚,加上擔憂復發,具有明顯焦慮心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們對翼狀胬肉患者圍手術期采取個性化護理,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男30例(30眼),女50例(50眼)。右眼45例,左眼35例。年齡52~76歲,平均61.5±5.6歲。我們隨機將80例(80眼)分為兩組,實驗組40例(40眼)和對照組(40眼)。在圍手術期,對照組給予眼科常規護理。實驗組采取眼科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
對照組給予眼科護理常規,術前術眼局部應用抗菌素眼藥水三天,做好眼部清潔,沖洗淚道,術后觀察角膜修復情況,防治感染。在圍手術期,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基礎護理、心理干預、飲食護理、眼部護理、健康教育等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具體方法如下。
基礎護理:由于患者多為老年人,與其他外科病人比較,體質相對較差,注意觀察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在檢查患者的過程中,詳細詢問翼狀胬肉生長情況,檢查結膜充血程度,觀察頭部侵入角膜的范圍和達到角膜基質的深度,與其他增殖性病灶排除[2]。術前淚道沖洗,做好眼部清潔,生理鹽水清潔瞼緣和結膜囊,3~5次/天用抗菌素眼藥水滴眼,可較好地預防感染發生。術后注意觀察角膜創面情況,創面有無異常分泌物覆蓋及創面修復進展程度。
心理護理干預:患者術后感覺明顯眼部疼痛,流淚、異物感,且存在復發情況,增加了患者恐懼、焦慮情緒,擔憂術后復發。護士應在護理過程中與患者密切溝通,了解患者思想,解除患者憂慮,分散患者注意力,同時注意尊重患者個人隱私。針對患者各自的心理情況,予以心理疏通、安慰、排除焦慮。向患者介紹翼狀胬肉發生的病因、病程,講解結膜、角膜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結構,讓患者對于病程(包括疾病的產生、進展、預后)和手術治療過程有所認識和了解,采用積極心態對待疾病。術后患者眼部的異物感、流淚、疼痛等癥狀,與角膜的感覺神經(三叉神經眼支)豐富,角膜對外界刺激、損傷敏感相關。翼狀胬肉切除術后復發率雖然高,但只要減少露天作業,避免紫外線、風沙刺激,日常多休息,復發率也很低。使病人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樹立信心,緩解對術后疼痛、復發的焦慮、恐懼,較好地協調,和醫護人員合作,完成手術和術后恢復。
飲食護理:患者術后早期有眼部疼痛、異物感,食欲不佳,飲食予以蛋白質含量多、富含維生素食物,利于角膜創口修復。多食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以免大便用力時切口裂開[3]。注意變換食物品種,調節口味,以增加患者食欲,提供患者充足營養,促進患者恢復。
眼部護理:術前三天,每天用抗生素眼藥水滴眼,清潔瞼緣和結膜囊,生理鹽水沖洗淚道。術后,術眼每天用生理鹽水清洗二次,用抗生素眼藥水滴眼,每天3~5次,局部使用如“金因舒、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膠”等藥物促進角膜創面修復。術后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體位,防止術眼受壓,傷及角膜。休息時多閉目,減少瞬目運動,避免結膜創口出血,損傷角膜,引起縫線脫落。注意密切觀察角膜創面情況,創面邊緣是否清晰,結膜充血、水腫情況,結膜囊有無異常分泌物,角膜創口修復進展程度,及時與醫生溝通。
健康教育:指導患者術后保持眼部清潔衛生,讓家屬及患者了解常見術后并發癥,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建議患者休息時取健側臥位或仰臥位,盡可能避免低頭取物、咳嗽、打噴嚏等。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在野外作業,防范風沙,減少紫外線接觸,加強個人防護。有人報道,日常接觸紫外線強的人群翼狀胬肉發生率偏高。減少紫外線的吸收,如佩戴防紫外線的眼鏡,可有效降低翼狀胬肉的發生率[4]。
與護理滿意度調查結合,綜合病人術后眼部異物感、疼痛、流淚等自覺癥狀,采用調查表的形式進行,包括護患溝通、服務態度、健康教育3項組成部分,運用百分制打分模式,分值與滿意度成正比,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心理狀態評定:①焦慮心理: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AS);②抑郁心理: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值均介于30~80分,輕度:30~40分;中度:41~60分,重度:61~80分[5]。
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在患者異物感、眼部疼痛、流淚等自我感覺方面有明顯減輕,角膜修復進展快。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1.2±4.5)分、(76.6±5.2)。SAS評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為36.52±6.02和45.15±5.13,SDS評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為38.43±5.32,56.15±6.42。經過統計學處理,P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翼狀胬肉是結膜慢性增生性疾病,病程長,多達數年,甚至幾十年。近幾年來,伴隨人們對干眼癥的逐漸加深,翼狀胬肉被認為與淚液異常有著密切的關系[6]。另外,環境因素影響和各種眼表的炎癥等長期慢性刺激,各種原因引起角膜緣干細胞的損傷,也是翼狀胬肉發生的主要原因。翼狀胬肉改變局部角膜屈光度,導致散光,另外頭部遮蓋光學區引起視力明顯減退。目前臨床治療翼狀胬肉的最有效方法是通過手術切除。術后復發是醫學難題,近年來,臨床采取如聯合自體角膜緣結膜移植、生物羊膜移植、術中應用抗代謝藥物等方法后,復發率仍然徘徊在10~20%上下[7]。除改良手術方式可降低復發率外,術后護理在控制翼狀胬肉復發的工作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8]。
本次研究中術前完善各項檢查,積極控制血壓、血糖,注意眼部清潔衛生,局部應用抗菌素眼藥水。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手術過程,術中、術后的感覺和解決方法,讓病人放松心態。術后要求患者臥床休息,減少瞬目運動,避免過多頭部活動,加強營養、合理飲食,促進患者康復。對患者滴眼藥水時前要洗手,將眼藥水滴在下穹隆內,防治感染,促進角膜創面修復。通過規范化護理操作和個性化護理措施,增強病人信心和配合程度,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9]。
綜上所述,個性化優質護理應用于翼狀胬肉切除手術圍手術期,不僅可大大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而且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優質護理服務[10]有效地豐富了護理內涵,改善了護理質量,在臨床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和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