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偉,羅銀珍,林代利
(江蘇省昆山市中醫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平均壽命在不斷增長和人口老齡化,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占全身骨折的1.4%。目前手術內固定是治療股骨粗隆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其手術創傷小且并發癥比非手術治療少且輕。但是在臨床上發現,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常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與術中及術后的失血量不一致,其中是由于我們忽視的隱性失血。本文回顧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收治82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圍手術期失血特點,分析隱性失血的原因及相關護理。
本組行手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2例,其中男37例,女45例;年齡68~91歲,平均(74.2±3.2)歲;入院時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合并高血壓54例,貧血38例,2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6例;患者均無血液系統疾病史、無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及術前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完善常規檢查后,由本科室醫生按手術操作規范進行手術,行PFNA(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72例,PFN(股骨近端髓內釘,Proximal femoral nail)8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2例。術前10min常規靜脈滴注氨甲環氨1.0,術后1d起予低分子肝素鈉4000IU皮下注射,每日1支,直至術后14d。分別在入院第1d,術前1d及術后第1d、第3d及第7d監測血常規。
按Gross公式[1]計算隱性失血量,8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總失血量750ml,隱性失血量608ml。術后因貧血輸血18例,輸血率25%;術后出現譫妄6例,請神經內科會診,經藥物治療及護理后,患者認知功能改善;術后發生房顫2例,予可達龍靜脈滴注后,心律恢復;術后血糖>15mmol/L1例,調整胰島素劑量后,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左右。其他無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及壓瘡等并發癥發生,術后14d拆線,傷口均一期愈合。術后3~4月隨訪復查X線片,均骨折愈合良好可負重行走。
入院時認真評估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神志、年齡、骨折的分型、患肢腫脹程度及基礎疾病等;完善常規檢查;入院后行脛骨結節牽引的患者做好牽引期護理,保持牽引在位有效,盡量減少搬動患者;入院后3d患側髖部予冰袋冷敷和超聲波治療,減少骨折部位出血,促進局部瘀血消散,緩解腫脹;
3.2.1 嚴密病情觀察
觀察患者的意識和精神狀態;予心電監護,監測體溫、心率、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和尿量變化;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傷口負壓引流的量;動態觀察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的變化。
3.2.2 基礎支持
手術后24小時予持續低流量吸氧,注意保暖,室溫保持在18~20℃。合理補液,恢復有效循環血量,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肺功能減退,補液的速度要根據血壓和中心靜脈壓來調整。
3.2.3 糾正貧血
全麻術后6h至第1d,指導患者進清淡易消化飲食;術后第2d食欲好轉后指導患者進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飲水量1500ml/d以上;術后查血紅蛋白在70g/L以下者,給予輸注懸浮少白紅細胞及血漿,總蛋白在30g/L以下者,根據醫囑輸注人血白蛋白。
3.2.4 用藥護理
患者術前10min常規靜脈滴注氨甲環氨1.0,減少術中出血。有研究顯示[2],20mg/Kg氨甲環酸術前靜脈用藥能夠有效減少年老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PFNA手術圍術期總失血量及輸血率,而且不增加術后下肢靜脈血栓(DVT)及肺栓塞(PE)的發生率。術后第1d開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4000IU/d,注射部位在左、右腹壁的前外側或后外側皮下組織內交替給藥,注射時針頭垂直進針注射。用藥期間注意觀察出血,主要表現在血腫、注射部位之外的瘀斑、傷口血腫、血尿和胃腸道出血等。
在本組案例中,由于PFNA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少,而且適用于高齡骨質疏松的患者,所以PFNA現已成為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首選的手術治療。祝曉忠等[3]認為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PFNA術后的隱性失血量占總失血量的百分比可高達80.69%~81.96%。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隱性失血的發生,主要有:①髖部軟組織豐富,血液滲入間隙,成為不參與有效循環的第3間隙體液。②手術過程中,復位移位的骨折斷端,軟組織分離顯露,髓腔開放和擴髓及術中止血不徹底等。③高齡患者均伴有骨質疏松,骨強度及骨量均減少,多為不穩定性骨折,手術復位固定困難,易增加骨折部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