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飛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管疝腹壁外科,重慶 400000)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術后,腹壁起主要支持作用的肌腱膜層愈合不良而產生的腹壁疝,發生率為2.0%~11.0%。手術是治愈切口疝的惟一有效方法,開放手術進行切口疝修補,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腹腔鏡下切口疝修補,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目前已成為切口疝的首選手術方式。對于切口疝患者的康復,除了手術方式的選擇,圍手術期的護理顯得尤為重要。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某組醫生共收治了31例切口疝患者,均采取腹腔鏡下切口疝修補,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66.5歲,其中16例患者為膽囊切除術后,6例患者為闌尾切除術后,4例患者為腹壁疝術后,3例為結腸癌術后,2例為胃大部切除術后,合并糖尿病患者共4例。根據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和腹壁外科學組分類標準,該組患者中,小切口疝1例,中切口疝10例,大切口疝15例,巨大切口疝5例。本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鏡切口疝修補,由于該組患者老年患者較多,故患者的術前平均準備時間為4.5天,術后恢復良好,90.3%的患者均在術后第三天出院,有1例患者術后出現傷口感染,在加用抗生素、加強傷口換藥5天后,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康復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腹壁血清腫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留置尿管患者均在術后1天內拔除,其中有1例患者出現尿潴留,予以再次留置導尿后留置尿管2天,拔除尿管后患者尿儲留未在出現,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尿路感染。隨訪出院患者1~24個月,未出現補片感染及病情復發。
2.1.1術前檢查
首先告知患者術前檢查的意義,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積極治療控制原發病,做好患者心、肺、腎和凝血功能等常規檢查,行CT檢查,除了可以確定腹壁切口疝缺損的位置、大小、疝內容物及其與腹內臟器的關系外,還有助于發現某些隱匿疝、多發疝和嵌頓疝。術晨測空腹血糖控制在8mol/L以下,血壓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長期服藥控制血壓的高血壓患者,應指導患者術晨5點飲少量水服用降壓藥。
2.1.2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術前1日進食流質飲食,術前6h禁食,2h禁飲,若長期便秘患者,術前1日晚上8點可行甘油灌腸一次,清空腸道。
2.1.3心理護理
向病人解釋切口疝的病因和誘發因素、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法及預后,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減輕患者的壓力和恐懼心理。
2.1.4消除腹內壓增高因素
如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難等均應給予相應的治療。戒煙,防感冒,保持大便通暢,練習床上排便,指導病人呼吸功能鍛煉及有效咳嗽方法。指導患者術前3-4w佩戴腹帶,并在佩戴后期可適當每天調整腹帶的緊度,以不影響患者的呼氣和血氣水平為宜,從而使患者術前能保持腹腔壓力,避免術后腹腔空間急劇縮小而引起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2.1.5術前皮膚準備
術前30min備皮,用備皮剪刀剪除毛發,采用石蠟油和生理鹽水清洗患者肚臍。
2.2.1生命體征
術后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情況,術后持續低流量吸氧及心電監測24-48h,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2常規護理
該組患者的麻醉方式均為全麻,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應盡早采用低半臥位休息,即頭頸下墊枕,床頭抬高10°-15°,若無不適,可1-2h抬高床頭10°,直到床頭抬高至45°,術后膝下墊一軟枕,使髖關節微曲,通過以上方式可改善患者腰肌酸痛和腹部疼痛,促進患者術后舒適度。術后配有鎮痛泵的患者,若出現惡心、嘔吐等不適,應首先考慮鎮痛泵副作用,可暫停鎮痛泵使用,若癥狀不緩解,則立即通知醫生處理,并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
2.2.3飲食護理
術后暫禁食禁飲,待術后1-2天肛門排氣后,可進食少量流質飲食,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逐漸增加飲食量和調整飲食結構。飲食應以高熱量、高蛋白、多纖維素、富含維生素飲食為主,以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和保持大便通暢。
2.2.4切口護理
術后注意觀察傷口敷料是否清潔干燥,有無滲血、滲液。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定時復查患者血常規,預防傷口感染。
2.2.5引流管護理
患者術后均留置尿管,根據術前對患者泌尿系統功能評估來決定尿管留置的時間,若患者無泌尿系統相關疾病,術后待患者意識清醒后即可拔出尿管,無需進行膀胱訓練。若患者有泌尿系統疾病,術后指導患者及家屬間斷夾閉尿管進行膀胱訓練,術后1-3天內同醫生共同評估患者的膀胱功能,盡早拔除尿管。若安置有傷口引流管,應注意引流管是否妥善固定,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若引流液為大量血性液體,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引流液全天量低于10mL;時,可考慮拔管。
2.2.6避免腹內壓增加
術后盡早采用半臥位休息,臥床休息24h后方可下床,用腹帶加壓保護切口部位至少6個月,避免感冒咳嗽,若有便秘患者,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切忌用力解大便。拔除尿管后小便自解困難者,可按摩腹部、熱敷膀胱等方法誘導其排尿,誘導失敗則應再次導尿,留置尿管。
2.2.7疼痛護理
動態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根據疼痛評分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患者為輕度疼痛,則以分散注意力、指導患者張口深呼吸、改變體位、加強心理安慰方式為主,若患者為中度或重度疼痛,則評估患者疼痛的部位和性質,及時通知醫生進行對癥處理,并在處理后進行實時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是否緩解。多數患者的疼痛可在1個月內完全消失,少數患者約1%-2%可發生頑固性疼痛,疼痛時間持續6-8w以上。
2.2.8活動指導
術后早期鼓勵患者在床上多翻身活動,24h后可下床活動,若年老體弱,一般情況極差的患者,則可延遲術后下床的時間,早期禁止劇烈活動和重體力勞動。
2.2.9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腹腔鏡切口疝術后運用Caprini血栓風險評估表進行評分,患者為低風險(0-1分),則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臥床時多在床上行翻身活動以及教會患者如何行踝泵運動?;颊邽橹酗L險(2分),除了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外,加用物理預防,如術后穿彈力襪或者行肢體氣壓治療?;颊邽楦唢L險(3-4分),應采取藥物預防或者藥物預防聯合物理預防,不推薦單獨使用物理預防?;颊邽闃O高風險(>=5分),必須采用藥物聯合物理預防,藥物預防一般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藥物注射量根據體重公斤以及患者的Caprini分值確定。
2.2.10預防肺部感染
術后常規行霧化治療,患者盡早行半臥位休息,教會患者進行有效咳嗽。術后6h教會患者家屬如何拍背,促進全麻術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若為年老體弱,一般情況較差的患者,應予以機械排痰,必要時吸痰。
囑患者出院后多注意休息,持續使用多頭腹帶6個月以上,避免重體力活動,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感冒咳嗽。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腹部再次出現包塊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飲食以高營養、易消化為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切口疝認識的增加,近年來切口疝的就診率不斷提高,人們對切口疝治療效果的要求也在不對增加,以往對于切口疝多采取傳統的修補手術或者開放性無張力修補手術,手術切口大,術后發生感染的風險高,且在手術的過程中不能發現隱匿性疝。該組患者均采用腹腔鏡下切口疝修補術,手術創傷小,恢復快,發生感染的風險低,且對隱匿性疝的發現獨有優勢。切口疝的術后護理最大特點是患者均為至少第二次住院,且該疾病為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患者不僅機體的狀態欠佳,心理情緒和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將心理護理運用到圍手術期護理中,使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去接受手術,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和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制定一套完整的圍手術期護理計劃,對預防切口疝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