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會
(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宿遷 223600)
急性心肌梗死在醫學臨床上屬于一種較常見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血清心肌酶活性增強、心電圖變化具有進行性、胸骨后出現持續劇烈疼痛為主要臨床體征[1]。一旦患上急性心肌梗死,需盡早接受救治,以免因病情加重而引起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等并發癥,死亡風險大大提高[2]。目前,因PCI術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較好而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然而,考慮到患者年齡偏大,身體機能逐漸衰弱,圍術期易發生心臟不良事件,采取優質的護理措施必不可少。本研究意在評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的護理效果,對在本院治療的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實驗,以下是詳細敘述。
研究對象: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據收治時間依次排號,奇數是對照組,偶數是實驗組,一組各60例。在對照組中,24例女性,36例男性;年齡(62-86)歲,平均年齡(69.09±6.91)歲。在實驗組中,29例女性,31例男性;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68.73±6.54)歲。兩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性別占比、年齡方面均差別不大(P>0.05)。
對照組:予以傳統護理。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綜合護理干預。
(1)監測生命體征。手術完成后以醫護人員需將患者送至病房休息,實時觀察其血壓與心電圖是否正常。為防止術后出現低血壓,血管活性藥物的給藥量和給藥時間應視患者具體血壓而定。為準確掌握患者是否發生心肌缺血及嚴重程度,重點留心心電圖是否存在ST段抬高與壓低。
(2)檢查傷口。若手術途徑選擇橈動脈,應確定適宜的止血扣位置;告知患者患側上肢避免用力與測血壓,并詢問是否存在麻木腫脹感。若手術途徑選擇股動脈,醫護人員需幫助患者術肢保持伸直和制動,壓迫術肢可選擇沙袋;屈膝與屈髖活動應禁止,且為防止腹壓增高應減少打噴嚏次數。
(3)檢查穿刺口。為避免患者穿刺口出現血腫、滲血、瘀斑現象,醫護人員應在壓迫裝置解除時重點觀察;同時對肢體的相關情況(溫度、顏色與足背動脈搏動)做好記錄。
將兩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概率進行組間對比[3]。
本實驗數據均要進行處理統計,軟件應用SPSS20.0版,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概率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若P值小于0.05,則組間各項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實驗組:嚴重心律失常0例(0.00%),心絞痛7例(6.67%),缺血性心力衰竭1例(1.67%),非致死性心梗4例(6.67%)。
對照組:嚴重心律失常4例(6.67%),心絞痛18例(30.00%),缺血性心力衰竭7例(11.67%),非致死性心梗9例(15.00%)。
觀察兩組心臟不良事件情況,實驗組發生概率較對照組更低,兩者相比差別存在統計學意義(x21=4.1379,P1=0.0419;x22=6.1137,P2=0.0134;x23=4.8214,P3=0.0281;x24=4.6154,P4=0.0317)。
近年來,由于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患上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是指患者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機體冠動脈處于缺血缺氧狀態(長時間、急性),最終造成心肌壞死[4]。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誘因較復雜,截至目前尚未有準確定論得出,但經多數研究證實此病的出現與暴飲暴食、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吸煙酗酒等因素具有密切關聯。若患上急性心肌梗死,人們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均會遭受嚴重威脅。
目前,在醫學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PCI手術屬于較典型的一種。PCI術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能取得較理想的臨床效果,但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發病突然且病情發展迅猛,圍術期出現心臟不良事件的概率極高,因此接受合適的護理措施必不可少[5]。為探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的護理效果,本研究實驗組在傳統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護理內容包括監測生命體征、檢查傷口、檢查穿刺口3部分,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而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保證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均可得到滿足,有利于提高手術效果。
據本次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護理后對比,其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概率均顯著減少,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而言之,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對防止患者出現心臟不良事件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