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石
(滕州市工人醫院手足外科,山東滕州277500)
足踝部外傷常導致皮膚軟組織缺損,肌腱、骨等組織外露,治療目的是通過組織移植,覆蓋創面,恢復足踝部的外形。2013年1月-2017年3月,我科應用外踝上島狀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軟組織缺損11例,術后皮瓣全部成活。
本組11例,男5例,女6例;年齡25~58 歲,平均41 歲。足背皮膚缺損7例,內、外踝部皮膚缺損4例,均為機械性損傷所致,亞急診行皮瓣修復術。
皮瓣設計:以外踝上5 cm 處外踝上動脈穿出點為旋轉點,脛骨嵴與腓骨后緣之間中線為軸線。皮瓣切取范圍:皮瓣前緣不超過脛骨嵴,后緣不超過腓骨后緣,皮瓣上界最高可至小腿中上1/3 水平。
供區處理:于同側大腿(或股部)切取全厚皮片,植于供區,打包加壓,術后14 d 拆線。
本組11例皮瓣及供區植皮全部成活。術后隨訪6~24個月,皮瓣稍顯臃腫,質地柔軟,皮瓣及植皮區膚色接近正常,術后一年感覺恢復,但較正常區域遲鈍。
外踝上島狀皮瓣是以外踝上動脈為血供的皮瓣。腓動脈在下脛腓韌帶近側發出外踝上動脈,約在外踝上5 cm 處經脛腓骨之間穿過骨間膜后分成升降支。升支在腓骨短肌與長伸肌之間穿過筋膜后在皮下組織內上行,供應小腿下部前外側半皮膚血供。降支在深筋膜下向遠側走行,經外踝前至足背外側面,沿途與脛前動脈外踝支、跗骨竇動脈、跗外側動脈和跖外側動脈相吻合,用于修復前足缺損的皮瓣血供是通過足部吻合支,經外踝上動脈降支、升支逆行供應。
外踝上島狀皮瓣,血管解剖恒定,切取后不損傷小腿主要血管是其主要優點,且不需吻合血管,操作相對簡單,皮瓣不甚臃腫。術后小腿供區遺留瘢痕,皮瓣感覺遲鈍為其缺點。注意事項:手術先作皮瓣前緣切口,找到穿出的外踝上動脈并確認外踝上動脈升支進入皮瓣后切取皮瓣,在切取皮瓣時可將腓淺神經一并切取,保留于皮瓣中,至供區接合,以便更好地恢復皮瓣感覺。分離血管蒂時要帶適當軟組織,避免血管損傷、牽拉等。術后臥床2 周,禁止吸煙等,拆線后開始下床活動。
總之,外踝上島狀皮瓣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適中,操作相對簡單,不需要吻合血管,是修復足踝部外傷后皮膚及軟組織缺損,肌腱、骨等組織外露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