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琍琍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手外五科,遼寧沈陽110024)
手指末節離斷是手外科常見損傷,斷指再植術中血管的吻合質量是保證再植成活的關鍵,術中一般需吻合一根優勢側動脈及兩根指背靜脈保證回流,但手指末節尤其是甲根以遠水平的解剖特點決定了再植術中并無可供吻合的指背靜脈。因此,在保證動脈顯微吻合質量的前提下,術后常采取拔甲放血或指側方皮膚劃痕放血等治療,治療中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保證血液回流順暢、再植指成活至關重要。2016年1月-2018年5月,我院對58例65 指末節離斷進行再植術,經過術后有效的臨床護理,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本組58例65 指,年齡15~53 歲;男43例49指,女15例16 指;離斷水平均位于甲根水平或甲根以遠;均采用顯微外科技術修復斷指,吻合指動脈一根,未吻合靜脈。
基礎護理:術后安置患者在病房監護室,保持室內清潔,室溫保持在22℃~26℃。局部24 h 側燈保溫(60~100 W 帶反射罩的烤燈,距離再植指30 cm)。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絕對臥床10 d,局部制動,可適當對患肢進行按摩緩解肌肉及關節的緊張及疲勞。適當對患者后背及腰骶部進行按摩防止壓瘡發生。
加強宣教:耐心做好健康宣教,禁止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易損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吻合血管栓塞與痙攣),避食辛辣刺激食物,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以防便秘發生。對于術后疼痛應給予預防性用藥,由于精神緊張、焦慮或抑郁可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性,所以要加強心理疏導,必要時給予鎮靜劑。提高患者對醫療的依從性,取得患者對治療及術后護理的配合。
血液循環的觀察與護理:手指末節解剖特點決定了末節再植術中無法吻合指背靜脈,故本組病例以拔甲放血或劃痕放血代替靜脈回流。甲床或皮膚劃痕處以肝素棉球濕敷,肝素棉球濕度以棉球不滴液體為度,每半小時觀察并輔助放血一次,每次持續5 min。對再植指血液循環的觀察主要包括再植指的色澤、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拔甲或劃痕處出血量及皮溫。再植指皮膚色澤紅潤,毛細血管充盈時間1 s,拔甲或劃痕處見中等量鮮紅血液滲出,皮溫通常較健側低1℃。若再植指色由暗轉灰,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至2~3 s 以上,拔甲或劃痕處出血不活躍或不出血,皮溫降低,表明出現動脈危象,遵醫囑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罌粟堿30~60 mg,觀察30 min,如血運改善則為血管痙攣,否則考慮為血栓形成。應立即通知醫生行血管探查。若再植指色暗紫,皮膚張力高,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增快,此時觀察拔甲或劃痕處出血情況,如滲出血顏色暗而非鮮紅,考慮血液回流障礙,可同時拔甲及皮膚劃痕放血或兩處劃痕放血,加速血液回流,待滲出血液由暗轉鮮紅,再植指色轉紅潤,表示再植指血供恢復正常。
藥物的應用:再植術后應用廣譜抗生素防止感染,用藥天數視患指局部紅腫滲出及復查血常規結果、體溫情況而定。靜滴低分子右旋糖酐250 mL 以擴容,每日2 次,每6 小時肌注罌粟堿30 mg 以解痙,連續用藥10 d。
本組58例65 指末節再植,術后成活61 指,發生動脈痙攣14 指,經有效治療及護理,再植指血供恢復并最終成活;動脈血栓形成6 指,經血管探查術后最終成活2 指,壞死4 指,該6 指均為損傷嚴重所致斷指。
手指末節指腹分布較多神經末梢,發揮著手部重要的感覺功能。手指末節動脈口徑雖然較細,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逐漸成熟,末節手指動脈吻合已成為可能[1]。然而末節手指指背靜脈是從甲根以近開始,即甲根以遠無可供吻合口徑的指背靜脈[2,3]。指腹側靜脈雖口徑大于甲根以遠指背靜脈,但其口徑亦非常細小、而且位置表淺、管腔壓力低,導致其容易阻塞。因此用再植指的拔甲放血或指側方皮膚劃痕放血來保證血液回流作為末節再植術后有效的治療手段。末節及指尖因組織量相對較小,依靠放血來維持靜脈回流,5~7 d 可建立良好的側支循環。因此,術后需加強有效的護理干預,即基礎護理、健康宣教、血循環觀察及拔甲放血護理等,是手指末節斷指再植術后再植指成活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