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躍菊
(重慶長城醫院創傷修復顯微外科中心,重慶400041)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因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動脈硬化性閉塞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大動脈炎、糖尿病足等,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發病率在20%以上。常見癥狀有間歇性跛行、缺血性靜息痛、潰瘍長期不愈和皮膚顏色改變、組織壞死等,患者常因忍受不了疼痛而選擇截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于下肢缺血性疾病,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通過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報道如下。
本組9例,男6例,女3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3例,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2例,糖尿病足4例。年齡44~85 歲,平均76.7 歲。4例發生足趾缺血性壞死,間歇性跛行15~80 m;9例均有夜間靜息痛,靜息痛病史2個月~3年;伴有足趾與跖趾關節處潰瘍3例,潰瘍面積:(1.5~2.0)cm×(7~8)cm,足趾干性壞疽1例。術前雙下肢動脈彩超與CT 成像血管造影:脛前與腓動脈閉塞3例,脛前與足背動脈閉塞3例,腘動脈閉塞、脛前動脈重度狹窄2例,右側髂血管閉塞、股動脈中遠端閉塞,遠端經側支顯影,右側脛前動脈軟癍塊伴管腔重度狹窄、足背動脈重度狹窄1例。
在脛骨中下1/3 開一長10.0~12.0 cm,寬1.8~2.0 cm 的脛骨窗,分離骨搬移塊,注意不要損傷髓腔內骨髓,使其形成可活動的骨瓣,在骨塊上安裝并調整脛骨搬移架。術后第7 天開始骨搬移(2例因年齡大,腫脹明顯,第10 天開始骨搬移),每日向外搬移1 mm,分4~6 次完成,持續21 d。維持3 d 后每日往回搬移1 mm,分4~6 次完成,再21 d 后結束搬移。固定4 周,復查X 線片,待骨窗基本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本組8例腘動脈以下動脈閉塞或狹窄所致的下肢缺血性疾病癥狀明顯改善,2例術后3 d 足背與足趾皮溫明顯升高1℃~2℃,6例7~10 d 皮溫較術前改善明顯,1例股動脈管腔接近閉塞患者無明顯改善。所有患者靜息痛減輕,潰瘍面無擴展,1~3周后潰瘍面開始縮小,4例足趾缺血性壞死與1例干性壞疽行足趾切除術后,Ⅰ期愈合。骨搬移結束后彩超與CT 復查:新生血管網豐富,部分原閉塞動脈管腔轉為輕度狹窄。術后3個月回訪,患者靜息痛消失,能正常起居,間歇性跛行癥狀完全緩解;1例合并有髂血管閉塞、股動脈閉塞,癥狀改善不明顯,選擇截肢。
患者長期被病痛折磨,消極情緒明顯,脛骨橫向骨搬移術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但又害怕效果不好,客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此手術的原理及可能出現的愈后,使其能正確面對。
一般護理:患者入院后鼓勵在床上適當活動,做抬腿運動,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癥狀與體征,重點監測皮溫、潰瘍面大小、靜息痛的時間與程度。
一般護理:術后禁食6 h,心電監護生命體征。術后12 h 內,注意患者肢端感覺、活動及皮膚微循環情況,出現明顯疼痛者酌情給予止痛藥。術后第2天起,加強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如壓膝、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足趾及踝關節屈伸鍛煉,每日3~5 次,每次0.5 h 以上。鼓勵患者在病床上進行主動肌肉收縮及被動活動,改善患肢血液、淋巴循環。如果患者全身情況允許,即應鼓勵患者扶持助行器下地,患足適當負重行走。術后5~7 d,拆除包扎敷料,顯露傷口及針道。如患者針道皮膚周圍因滲透黃色液體干燥后形成帽狀干痂,提示鋼針與周圍皮膚之間已經自然適應與固定,切不可將這層保護性的干痂去掉。抬高患肢15°~30°,以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密切觀察皮溫、皮膚顏色、毛細血管充盈度、趾端活動、足背伸運動、肢體有無麻木感等情況,如出現皮膚蒼白、發涼、發紺、脈搏減弱或消失等情況,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脛骨橫向搬移外固定支架的護理:針孔必須保持干燥、干凈,禁止涉水。術后每日數次對針道口以75%酒精消毒,預防感染。做好支架固定處皮膚的觀察,如針孔發紅、腫脹、疼痛,及時更換紗布并消毒;若出現針道明顯感染、鋼針松動及斷針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鋼針更換或拔除。若有蒼白與發紺,應及時報告醫生,暫停搬移。本組病例中,僅合并有股動脈閉塞者皮膚逐漸發紺變黑,停止搬移。下地行走后或平常針孔出現滲血或滲黃色液體時不必恐慌,其原因是下地后正常針孔滲血或組織液、淋巴液滲出,只需用棉簽將周圍擦干即可,針孔處不需處理,尤其結痂封閉針孔,創造針孔封閉環境,這樣大大減少感染幾率。
術后第7 天開始向外搬移骨塊,對于腫脹明顯者可適當延長時間,待腫脹消失后再進行搬移,每日1 mm,分4~6 次搬移,每4~6 小時一次,持續21 d,共21 mm。搬移過程中觀察皮膚有無顏色改變與感染等。
癥狀觀察與護理:術后第3~10 天,8例成功患者陸續感到曾經的劇烈疼痛開始緩解,皮溫升高,經過近兩周骨搬移后疼痛已經基本消失,1例足背動脈能捫及。
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是一種應用Ilizarov 生物學理論-張力、應力法則的技術,通過生物組織緩慢牽拉產生一定張力而刺激組織的再生和活躍生長,全新生長出一套微血管系統與末端微血管系統吻合,從而增加下肢血液循環,使缺血組織壞死得到控制,直至痊愈。此技術是對糖尿病足和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粥樣硬化等)的全新治療方法,也是目前業內公認的治療缺血性足病最好、最有效的措施,為下肢慢性缺血性足病的患者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