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揚州市江都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200)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臨床高發疾病,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心血管介入治療,治療時創口較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不過,由于介入治療屬于新型治療模式,護理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和水平,才能在介入手術治療過程中更好的配合醫師完成手術[1],使患者更好的配合介入治療。本次取100例患者分組實施不同護理措施,結果對比如下。
選擇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心血管介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了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分組研究,隨機將10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8~82歲,平均(67.2±3.8)歲;手術類型:38例冠狀動脈造影,12例支架置入術;觀察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48~82歲,平均(67.6±3.5)歲;手術類型:37例冠狀動脈造影,13例支架置入術;2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在臨床注意觀察患者脈搏、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將患者各項指標及時上報醫師處理,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觀察組實施微創臨床護理路徑,介入科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其他護士任組員,經過討論后為患者手術中制定臨床路徑表格,根據表格開展各項護理工作如:①手術操作配合。介入手術時,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每一項手術操作和步驟,可以密切配合操作醫師,可以準確、及時將器械為醫師傳遞,使患者所有穿刺操作可以順利完成。對所有不同類型和用途的導管要熟練掌握,根據壓力系統與術肢連線進行牢固的固定后,避免患者術中肢體突然動作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也能有效避免因躁動引起導管發生移位。手術全程,介入科護理人員都要保證患者的靜脈通路保持在通暢狀態。②術中觀察。手術室手術過程中,介入科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壓等生命指標的變化情況,經過密切監測,及時為醫師上報患者的狀態,以便患者發生異常時及時上報手術醫師處理。③術后配合搶救。護理人員在巡視病床時,患者發生異常時要及時搶救,將患者去枕平臥,監測血壓與心率,及時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維持有效的循環血容量,將100mg多巴胺與葡萄糖250ml混合后為患者靜滴,至患者血壓穩定[2]。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住院時間、健康教育掌握評分等指標。其中護理滿意度評分根據我院自擬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以100分為滿分,以得分高表示護理滿意度高。健康教育掌握評分根據我院自擬心血管健康知識調查表統計分析,以10分為滿分,以得分高高于健康教育掌握情況較好[3]。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表示兩組數據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94.52±2.85)分優于對照組(72.18±5.12)分,t=17.1510,p=0.0000,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5.28±1.10)d短于對照組住院時間(7.89±1.52)d,t=14.8571,p=0.0001,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觀察組健康教育掌握評分(9.30±0.31)分優于對照組(7.05±1.32)分,t=17.5427,p=0.0000,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醫院護理人員對心血管介入手術患者開展的護理服務時要嚴重遵守微創路徑表格內容,手術時面對突發情況可以及時分析情況給予干預,手術中要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術后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征變化情況,預防各種突發情況。護理人員要掌握微創臨床護理路徑各項技術,具備觀察和應急能力,才能使心血管患者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療時得到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安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優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健康教育掌握評分優于對照組,2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與他人研究相符[4]??梢?,介入治療患者應用微創臨床護理路徑效果理想,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