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群宗
(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外一科,西藏 拉薩 850000)
腸梗阻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病因非常多,因此,一般會借助臨床手術治療作為治療方式,整體治療效果較好,但是,若是在手術過程中沒有進行合理性的護理干預,就會對手術預后產生影響,甚至會導致患者喪命。基于此,有效建立健全完整的腸梗阻的圍手術期護理機制十分關鍵,能在促進患者腸蠕動水平的基礎上,減少患者體內的腸粘連復發問題,避免并發癥發生率,一定程度上提高預后效果,需要醫護人員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確保大面積臨床推廣[1]。
在腸梗阻手術前,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合理性的心理護理,因為腸梗阻起病較急,還造成患者出現劇烈的疼痛感,此時,患者就會伴隨焦慮甚至是緊張等情緒,為了提高患者手術效果,醫護人員要對其進行合理性的疏導和術前教育,確保能和患者、患者家屬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不僅要向患者解答關于手術的相關問題,也要對注意事項和治療效果進行闡釋,并且要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麻醉方式和手術過程,以消除患者的恐懼感。
除此之外,醫護人員要對患者進行持續性胃腸減壓、禁食水處理,告知患者胃腸減壓是一項重要的治療護理措施,是用胃管吸出胃腸內的積氣和積液,從而減輕腹脹、降低腹腔內壓力,指導患者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脫落,避免打折、受壓、扭曲,嚴格觀察引流物的量和性質。在完成術前準備和輔助檢查后,就能進行常規化備皮,術區備皮動作輕柔,以免損傷皮膚[2]。
第一,在手術結束返回病房后,與手麻科護士嚴格交接靜脈通路,傷口敷料以及引流管,皮膚等情況。之后患者按全麻護理常規進行保持去枕平臥位休息,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誤吸,待患者的生命體征全部得到穩定后,才能采取半臥位,使腹肌放松,減輕腹痛,改善呼吸,以保證腹腔滲出液能流入盆腔最終被吸收,減少患者膈下部位的感染問題。同時鼓勵患者床上多做下肢的活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針對老年人或者是體弱者,要注意觀察患者骶骨皮膚的護理效果,避免出現異常褥瘡問題,從根本上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二,要實時觀察患者的術后病情,并且護理人員要在術后遵醫囑30分鐘到60分鐘內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一般而言,患者在手術后回到病房會出現體溫下降的情況,醫護人員要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進行合理性的保溫保暖工作,每天要進行6次左右的體溫測量,直到患者各項生理指標較為正常,大約要在3天左右[3]。對于重癥患者,醫護人員要對窒息問題、休克問題、傷口出血問題以及呼吸道梗阻問題等進行觀察。
第三,護理人員要進行嚴密觀察傷口敷料以及引流管的情況,妥善固定引流管,確保有效引流,指導患者在改變體位或活動時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過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物的反流,若是引流液出現異常,則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協助處理。
第四,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合理性的胃腸減壓處理,主要是保證減壓管的通暢性,在阻塞問題出現后要借助注射器利用少量生理鹽水進行清理,針對大出血問題要及時進行報告,保證口腔護理工作的有效性,指導患者使用溫鹽水進行漱口。并且,術后第一天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利于腸蠕動恢復,防止腸粘連,術后一般是在3天到4天能進行排氣或者是排便,且患者的腹脹感也會減輕,胃腸道功能逐漸恢復后可開始進少量流質,進食后無不適,逐步過渡至半流質。
①肺部感染:術后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拍背,咳嗽時囑患者用手按壓傷口,必要時遵醫囑給予霧化吸入。②尿路感染:術后第一天拔出尿管鼓勵患者自解小便。
鼓勵病人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機體和胃腸道功能的恢復,防止再次腸粘連。
術后應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暢,觀察記錄引流液顏色、量、性質。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及切口情況,若術后3?5日出現體溫升高,切口紅腫及劇痛時應懷疑切口感染,若出現彌漫性腹膜炎表現,腹腔引流管周圍流出液體帶糞臭味時應及時通知醫生,根據醫囑進行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局部雙套管負壓引流。
總而言之,在腸梗阻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充分保證護理過程的完整性,注意患者腹部的情況,若是患者出現持續性發熱則要及時聯系醫生,從根本上提高術前、術中以及術后護理的質量,提高手術的基本療效,為治療效果的優化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