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調平,楊成寧,郭 麗,欒 瑞
(寧夏銀川解放軍第五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4)
老年患者身體機能出現衰退,和其它各年齡段患者相比更易出現股骨脛骨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為現階段治療髖關節炎、股骨頭無菌壞死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重要方式[1]。但老年患者通常因年齡增長并發多種疾病,因此對護理質量要求較高。現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5例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分析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個性化手術室護理,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現選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5例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其中對照組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齡65~85歲,平均(77.14±2.73)歲,其中退行性關節炎20例,陳舊性骨折患者27例,類風濕關節炎10例;觀察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齡60~86歲,平均(78.23±2.79)歲,退行性關節炎23例,陳舊性骨折患者25例,類風濕關節炎10例。對比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為患者進行術前健康宣教,術中配合醫生進行手術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護理,術前護理人員進入病房后為患者進行自我介紹,同時采用聊天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主要為分析患者敏感度和患者對手術的關注重點。鼓勵患患者多進行傾訴,對活潑的患者可多聆聽,同時適當引導其講解手術方面的話題。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暗示,依據患者焦慮程度和方向的不同,引導其樹立身體恢復較好且身體可承受手術。醫護人員水平較高,手術可順利進行等。術中,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要采用溫柔的語言和患者溝通,同時要保證動作輕柔準確。重視室內溫度,為患者鋪設保護墊、美皮康等防止出現壓瘡。術后,送患者回到病房后,和護理人員交代和注意事項。
(1)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視覺疼痛模擬評分,其中為0~10cm,距離越小說明疼痛越輕。分別與手術前和術中、術后8h、術后16h進行測量。(2)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主要并發癥為壓瘡、引流管脫落。并發癥率為并發癥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中,將115例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研究數據均輸入至SPSS22.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有效處理,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予以%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x2檢驗;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采用(±s)的形式表示,處理方式為t檢驗,結果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前(8.14±0.24)分,術中(4.14±1.12)分、術后8h(6.14±1.84)分、術后24h(5.14±1.54)分。
對照組患者手術前(8.27±0.14)分,術中(4.24±1.82)分、術后8h(7.74±1.24)分、術后24h(6.84±1.29)分。
對比兩組患者各時間段疼痛模評分發現,兩組患者術前,術中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僅出現1例壓瘡,并發癥率為1.72%。對照組患者有4例壓瘡和2例流管脫落,并發癥率為10.52%。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髖關節置換對老年患者心理刺激較強,患者會對手術產生恐懼甚至是懷疑,擔心自己連累子女以及家庭,造成較多心理問題。同時由于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機能衰退,情緒和性格容易出現多疑和依賴以及激動、固執[2]。手術過程中患者為被動群體,加之老年患者為弱勢群體,常使得焦慮感持續上升。
個性化護理主要針對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確保患者在心理以及生理上都處于健康飽滿的狀態。在術前多和患者進行溝通,確保醫護人員可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在溝通過程中也可以對患者的家庭情況、文化水平、性格差異等有更多了解,從而在護理中針對性,差異性護理。術中采用用專業的方式,減輕患者痛苦[3]。溝通后對充分滿足個性化需求,可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同時采用保護墊、美皮康等方式防止出現壓瘡,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知,采用防壓瘡護理可顯著減少患者壓瘡情況,同時其他并發癥也有顯著減少。對比兩組患者各時間段疼痛模評分發現,兩組患者術前,術中疼痛評分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采用個性化手術室護理可減少患者痛苦,有臨床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為老年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進行個性化手術室護理可減少患者并發癥和痛苦,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