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芳,沈 研,閆立欣,陳繼營*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北京 100144;2.解放軍總醫院,北京 100036)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一般累積到髖膝等大關節時可考慮關節置換手術,改善功能活動;AS患者發病時間長、手術風險大、術后并發癥多等特點。本研究針對強直性脊柱炎合并髖關節強直進行雙側髖關節置換手術前后的情況做好細節護理、預防術后感染、康復訓練[2]。
本研究借助解放軍總醫院關節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行強直性脊柱炎雙髖強直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42例。男性37例。女性5例;年齡24—38歲。平均28.5歲。病史最短2年。最長15年。手術方法:植入生物型陶瓷界面人工全髖置換術42例。隨訪時間12-36個月,隨訪結果30例患者均可達到獨立,10例患者基本自理,2例患者需要少量幫助。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AS患者一般為中青年人,均具有病程長、行動困難、不愿意社交或社交活動少,然而往往渴望提高生活質量,由于長時間的疾病折磨。故而對手術效果要求高,倆緩解生活和工作所帶來的壓力。針對AS患者這類特殊群體,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要提高,做到尊重患者的隱私,更具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與術后相關問題。AS患者術前髖關節強直大小便只能站立不能蹲下,經常會有糞便占到衣服上,醫護人員同情或支持的目光甚為重要,留意AS患者的起居情況,適當給予幫助,樹立患者信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關節置換手術,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2.1.2 并發癥的護理
通過對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AS患者進行資料整理與收集并做進一步隨訪調查。發現長期臥床造成臀部、腳踝等部位產生褥瘡,部分產生感染病灶,惑活動受限,清洗不及時常常誘發會陰處濕疹或皮膚感染病灶,術前一天建議洗澡、清潔皮膚,更換住院服。備皮在術前1 天進行。減少感染機會;AS患者往往體重不達標,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水平,需加強營養,糾正貧血。護理人員需主動配合主刀醫師或分管醫師進行對癥處理。針對感染病史的AS患者加強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防止一過性菌血癥而引起術后感染。
2.2 術后護理 ,
2.2.1 病情觀察
術后移入病房后觀察患者意識狀態,監測心率或脈搏、呼吸和肢體溫度、血壓、尿量、傷口出血及滲血情況。首先觀測動態負壓引流量,避免出現失血性休克。出血量在術后12h內一般在100~200mL,若出血量超過400mL需引起高度重視。其次觀察尿量,若小于25mL/h,尿比重增加,可出現腎血管收縮或血容量不足,通知值班醫生處理。再次注意患者有無嘔吐或嘔血血、腹部隱痛等應激性潰瘍癥狀,出現癥狀時及時報告值班醫生對癥處理。
2.2.2 并發癥護理
術后疼痛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遵醫囑給予藥物止痛或止痛泵給藥止痛;減少外部刺激,取得患者家屬支持,保持周圍環境安逸舒適,均可有效緩解疼痛。深靜脈血栓在置換術后也較為常見,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彈力襪應用與預防性口服或皮下注射預防血栓藥物,如利伐沙班或低分子肝素等均可有效預防,并建議患者做踝泵練習,早下床活動起到物理性預防血栓的效果。預防感染要從細節護理著手,如引流管防止倒流,24-48小時內拔除;保持室內干凈,通風,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促進痰液排出預防肺部感染;導尿管24小時拔除預防泌尿系感染等。在醫師的指導下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也是預防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
2.2.3 康復護理訓練
手術后麻醉消失后囑病人作踝泵訓練促進靜脈血回流;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囑坐位無不適感后下地站立,可適當根據情況拄雙拐活動;AS患者術后4周內無特殊鍛煉方式,在床上平躺練習屈髖的動作和踝泵鍛煉,下地拄雙拐活動為主; 4周后可適當拄單拐,以相對恢復良好的患肢拄拐,一般6周后練習屈曲側抬鍛煉臀中肌、股中肌及股四頭肌力量并棄拐;12周可以練習下蹲,回歸正常生活。要求按照術后3、6、12個月進行隨訪。隨訪后在隨訪卡上本人或家屬簽字,康復護師確認簽字,以防漏訪。
RA術后1年進行3次隨訪,分別是術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每次隨訪進行評估登記,總結隨訪結果,可以明確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改善強直性脊柱炎并雙髖強直患者生活質量有效的方法之一,RA患者圍手術期護理至關重要,有效預防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積極主動配合醫師治療;在預防感染、脫位等并發癥方面起到了醒示的作用,減少了感染和脫位率;RA患者自入院后由護理人員進行基本評估,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配合醫師完成術前準備,在短而有效的時間內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后嚴密觀察各項生命指標,如體溫及大便變化;RA患者羸瘦,胃腸功能普遍較差,適量給予能量合劑,補充維生索、蛋白等預防電解質紊亂。因此,護理人員在完成各項護理的同時已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圍手術期細節護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RA患者生活質量,減輕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