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馬春紅,王璐璐,郭金玉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河南省骨科醫院 手外二科,河南 洛陽 471002)
肢體離斷患者因意外傷害導致肢體功能障礙及疼痛,患者病情緊急、復雜且嚴重,此時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心理上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而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可進一步加重病情,影響救治效果[1]。人文關懷護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及個人隱私為核心,是一種個性的、創造性的、整體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可減輕患者的焦慮等情緒[2]。通過對2017年2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68例肢體離斷急診入院患者,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68例,男47例,女21例;年齡38~61歲,平均49.5歲。主要為機器絞傷、電鋸鋸傷、高空墜落傷、軋傷等。
對選取的68例患者急診入院時存在的負面情緒進行總結分析,歸納為以下兩種情況:
⑴驚恐萬分,緊張不安,是多數意外傷害致傷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反應。主要因為患者突然發生意外,事前缺乏相應的思想準備[3]。肢體離斷患者大多正值壯年,且多為勞動者,健康狀況均良好。突然的肢體離斷,極易給患者帶來恐懼、緊張的心理,加之患者對自己的病情缺乏認識和了解,無法預知疾病的后果,同時對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不熟知,往往會加重他的驚懼心理。常表現出語無倫次、坐立不安、不停地咨詢醫生護士、埋怨他人等。
⑵焦躁、易怒。主要因為發生意外后,患者突然喪失了應有的心理應對能力,急需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情緒控制能力較差。發病突然,有的患者來院后無親屬陪伴,極易產生不安情緒。多數患者處于家庭主要地位,傷后擔心家庭負擔重,易產生焦慮情緒。有的患者常因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落、術前等待時間較長等就會對醫護人員抱怨不斷,把疾病帶來的怨恨遷怒于醫護人員,而采取言語和行動上的攻擊,常表現為難以平靜、高聲吵鬧、易激惹等。
⑴疏導緊張心理。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積極熱情地接待患者,根據患者病情,及時熟練地為患者落實好各項治療護理,減輕痛苦,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同時耐心解答患者的問題,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治療過程,穩定患者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效的減輕了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
⑵穩定焦慮情緒。醫護人員應關心同情患者,要以一個寬容的態度去跟患者溝通交流。并因勢利導,及時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幫助患者釋放壓力,解除心理障礙。如果醫護人員處理不好就會激發患者的沖動情緒,引起患者產生心理抗拒,甚至會辱罵、毆打醫生及護理人員[4]。因此,護士應因人而異進行相應的情志疏導。對于情緒激動,但尚能理性思考的患者,應讓其盡可能地宣泄自己的激憤情緒,抓住其不良情緒的中心,加以科學的指導,以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配合各項治療護理工作。對于情緒過激的患者,除繼續給予應有的治療,以親情、耐心、和藹的態度對待患者外,必要時還要學會保持沉默。
正確認識分析肢體離斷患者急診入院時所存在的相關問題,查找其相關原因,積極給予更多的護理及指導,把人文關懷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明顯地減輕了患者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心理反應,提高了患者遵醫行為,改善了醫患關系,增強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及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臨床治療護理的效果。
在以往的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往往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積極的采取治療及護理措施,而忽視了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工作。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心理護理在醫療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但是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維持患者身心健康、取得最佳療效的必要因素[5-7]。如何做好肢體離斷患者的心理護理,使人文護理能更好的應用于治療護理的全過程,就要求我們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掌握患者的心理反應,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而且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及應變能力;適時為患者及家屬提供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以真誠、和藹的態度接近患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盡快達到治療的最佳狀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確保再植體的成活;同時也有效地改善了護患關系,減少了醫療糾紛的發生,切實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