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紅,劉紅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業病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腦癱主要是指因孕期母體營養不良、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的嬰兒發育缺陷,運動障礙、智力低下等是患兒的主要表現,且運動姿勢明顯不同于常人。部分病例還會同時出現言語、視覺、聽覺障礙等,從而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也會大大增加患兒家庭經濟和精神負擔。腦癱治療過程十分緩慢,而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80例腦癱患兒,現整理報道如下: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腦癱患兒,完全符合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制定的腦癱臨床診斷標準[2]。依據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干預組(40例)。對照組:男、女患兒分別為24:16,患兒年齡3-10(7.8±1.4)歲;干預組:男、女患兒分別為25:15,患兒年齡3-9(7.6±1.2)歲。對比2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在患兒出院前對其家長予以口頭宣教指導,內容主要為遵醫囑用藥、飲食合理搭配、生活干預等。干預組實施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①保持正確抱姿與睡姿:對于痙攣型患兒,指導家長盡可能以騎跨式抱患兒,不要將患兒視線擋住,相應調整上肢;肌張力低下和不經常運動型患兒盡可能選擇球抱式,相應調整軀干位置;②生活指導:囑患兒家長在患兒進食前需要適當按摩其嘴巴周圍皮膚,以對局部神經產生刺激,提高患兒口腔張合、吞咽能力;喂食患兒時需要調至半坐位體位,將食物自正面喂入患兒口中;③語言康復指導:大部分患兒在保持正確抱姿一段時間后會基本掌握身體控制和進食能力,此時可開展語言康復訓練,教學過程中要保持患兒頭部在正中位置,對肩膀、上臂進行協調,雙眼和患兒保持對視狀態,位置適中,防止導致患兒身體僵硬,對發音準確性產生影響;交談次數要適當增加,并告訴患兒家長堅持不懈的重要作用,主動創造和患兒交流的機會,以幫助其鍛煉的同時促進其心理發育;支持和鼓勵患兒說話,給予其表揚和贊賞,禁止指責和批評患兒;④心理干預:目前尚無腦癱特效治療方法,隨著患兒的不斷成長,其會表現出思想行為偏激和負性情緒,需要盡早予以心理指導,了解患兒的日常愛好和習性,以講故事、玩玩具、游戲等方式幫助其正確發泄情緒,避免出現大的心理問題,促進病情康復。
運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評定2組患兒語言、認知、社交及精細運動、粗大運動評分,以評定康復效果[3]。
本次研究數據均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加以處理,GMFM評分使用(±s)予以表示并給予t檢驗,若P<0.05,則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粗大運動評分為(66.49±3.00)分,精細運動評分為(52.35±2.04)分,語言評分為(42.18±2.80)分,認知能力評分為(54.08±2.66)分,社交能力評分為(56.59±2.71)分;對照組分別粗大運動評分為(55.39±2.04)分,精細運動評分為(41.58±2.30)分,語言評分為(35.25±2.30)分,認知能力評分為(43.22±2.16)分,社交能力評分為(41.66±2.11)分,組間展開比較,干預組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2組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腦癱作為十分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其會直接影響兒童成長發。腦癱患兒的主要特征為運動功能障礙,不同的大腦損傷部位、損傷程度,患兒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各有不同。腦癱的治療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很多家庭迫于經濟壓力,無法維持長期治療,出院后患兒病情會繼續惡化或發展,這亦是導致腦癱致殘率持續升高的原因所在。
隨著近年來醫學護理模式的不斷轉變和優化,研究學者提出將家庭護理應用到腦癱患兒的護理工作中的觀點,患兒家屬在專業護士的指導下,對相關護理技巧進行掌握,使患兒在家中也可以享受到醫院康復護理,這可在鞏固臨床治療效果的同時減輕患兒家庭經濟壓力[4]。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主要從抱姿、睡姿指導、心理指導、生活指導及語言功能指導等方面入手,在0-3歲患兒大腦神經系統飛躍發展時期進行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患兒病情康復,改善其健康狀態,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干預組患兒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及語言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之間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得到如下護理體會,腦癱患兒應用家庭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和生存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