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嬋玉
(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湖北 潛江 433124)
本文主要針對我院收治的96例新生兒,臨床選擇護理干預手段,分析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影響。最終護理效果確切,現將臨床分析報告呈現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的患兒。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分析組(48例)和對照組(48例),分析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1~25天,平均年齡(12.53±0.31)天;體重1303~4100克,平均體重(2983.51±110.25)克。對照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2~24天,平均年齡(12.55±0.34)天;體重1305~4102克,平均體重(2984.63±110.78)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均滿足(P>0.05),可對比分析。
對照組新生兒吸氧鼻導管的固定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利用醫用膠帶于新生兒上嘴唇部位進交叉粘貼,在新生兒臉頰部位再進行固定,經過口部的留置胃管需要在新生兒下頜部位交叉后粘貼,新生兒手部不戴手套,也不用紗布包裹手。分析組新生兒頭部以及手足部的靜脈輸液采用常規方法進行,利用3M的同名敷貼進行常規式的敷料纏繞[1]。將棉球填塞于新生兒的手掌心當中,利用金剛砂紙將新生兒的指甲打磨光滑,再利用紗布進行手部的包裹,利用蝶翼式進行輸氧管的固定,使用小兒專用的防過敏敷貼,在臉頰部位固定時,如果需要更換部位,則需要使用石蠟油進行潤滑,胃管需要固定在新生兒的下顎部位,使用透明敷料進行固定。護理人員主要對新生兒小手紗布每日進行更換,并定期打磨新生兒的指甲,防止出現抓傷現象[2]。護理人員需要對新生兒的皮膚抓傷以及管道脫落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提升臨床護理的實效性。
觀察記錄新生兒的皮膚抓傷情況以及管道脫落情況,并調查兩組新生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總例數-不滿意)/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中,對96例新生兒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9.0,新生兒的皮膚抓傷、管道脫落情況以及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均選擇x2檢驗,以%形式表示,P<0.05為在統計學意義上存在差異。
分析組新生兒共出現1例皮膚抓傷,皮膚抓傷率為2.08%(1/48),對照組新生兒出現8例皮膚抓傷,皮膚抓傷率為16.67%(8/48),經統計學計算得出x2=6.0077,P=0.0142,差異有分析價值(P<0.05)。分析組新生兒共出現2例管道脫落情況,管道脫落率為4.17%(2/48),對照組新生兒出現11例管道脫落情況,管道脫落率為22.92%(11/48),經統計學計算得出x2=7.2067,P=0.0073,差異有分析價值(P<0.05)。
經過護理干預后,分析組新生兒家長共有35例非常滿意,12例滿意以及1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7.92%(47/48);對照組新生兒家長共有29例非常滿意,10例滿意以及9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1.25%(39/48),經統計學計算得出x2=7.1442,P=0.0075,差異有分析價值(P<0.05)。
新生兒由于成長所處階段的特殊性,皮膚組織發育不夠完善,同時自身的防御功能以及防御意識相對較弱,因此極易出現皮膚抓傷的現象,研究表明,對新生兒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能夠降低皮膚抓傷以及管道脫落發生的幾率[3]。由于在新生兒的成長發育期間,對新生兒進行全身包裹,不僅會引起新生兒的恐慌,而且對新生兒的皮膚呼吸構成影響,嚴重則會形成壓瘡,同時造成新生兒肌肉組織的損傷,發生骨折等現象,也不利于及時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一些醫院為防止新生兒抓傷,采取對新生兒戴手套的方法,預防效果顯著,但是不利于新生兒觸覺神經的發育[4]。
曾珊等人[5]的研究認為,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中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提升新生兒的預后效果,與本研究結論相符。對新生兒掌心填塞棉球,將指甲打磨光滑后再進行紗布的纏繞,能夠有效降低皮膚被抓傷的幾率,同時恰當的固定能夠降低管道脫落的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分析組新生兒的皮膚抓傷、管道脫落情況以及家長的護理滿意度在統計學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分析價值(P<0.05)。表明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中有顯著效果,可提高新生兒的依從性,進而提升臨床有效率。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抑制新生兒的皮膚抓傷,同時能夠降低管道脫落的發生幾率,同時提升護理滿意度,在臨床中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