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 100044)
脊柱骨折屬于骨科多見病,發病多由間接外力所引起,常見表現是脊柱發生局部疼痛、壓痛和活動受限,部分病患存在完全(亦或者不完全)癱瘓情況。手術為疾病常用治療方法,但術后易發生DVT并發癥,影響病患的預后[1]。故本文在外科2016.12-2018.05時間段接治的脊柱骨折病患中盲選100例實施護理觀察,分析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供參考。
在脊柱外科2016.12-2018.05時間段接治的脊柱骨折病患中盲選100例實施護理觀察,將病患均分成病房護理組(50例)和康復護理組(50例),前者采取普通的病房護理,男、女病患各自有35例和15例,年齡在28-75歲之間,均齡(51.5±1.0)歲。后者在采取病房護理同時聯合康復護理,男、女病患各自有36例和14例,年齡在29-74歲之間,均齡(51.5±1.3)歲。在基礎資料方面,病房護理組和綜合組對比差異較小,P>0.05。
1.2.1 病房護理組
病房護理組采取普通的病房護理,如病房整理、飲食護理、用藥指導、生活幫助、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等[2]。
1.2.2 康復護理組
康復護理組在采取病房護理同時聯合康復護理,康復護理:術后當天康復護理。術后當天應該指導病患取平臥體位休息,并適當的抬高其雙下肢,借助重力原理促使病患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之后進行雙下肢向心按摩(兩小時一次,一次半小時),雙下肢可采取足底動靜脈的脈沖泵治療,睡覺時可穿彈力襪(有壓力階梯)預防血栓[3]。病患麻醉恢復之后指導其開展雙下肢、股四頭肌等的收縮訓練,兩小時一次,后注射藥物低分子肝素鈣來預防血栓。手術后第二天護士應該指導病患開展直抬腿訓練,抬腿高度為30度到50度、一次20下,下肢的股四頭肌收縮訓練以不感到疲憊為適。在手術后的第三天至一星期,護士可指導病患直抬腿到70度,一次50下,抬腿的時候可以結合懸空下肢屈伸運動,避免下肢肌肉發生萎縮情況,康復訓練直到病患恢復,可下床活動為止。
分析2組SF-36臨床評估情況和DVT發生情況。而生活質量主要采取SF-36表來實施評估,評估內容涉及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得分高表示病患生活質量好。
本文對研究所得數據行SPSS20.0的軟件統計處理,以(±s)來表示研究計量資料,并行t檢驗,以百分比來表示研究計數資料,并行x2檢驗,如果P<0.05,代表有統計學的差異。
病房護理組病患術后有8例出現DVT,DVT總出現率16%(8/50)。康復護理組病患術后有1例出現DVT,DVT總出現率2%(1/50)。康復護理組病患DVT發生情況比病房護理組要好,2組比較,P<0.05。
病房護理組病患軀體功能評估得分為(82.2±1.4)分,社會功能評估得分為(80.3±1.8)分,心理功能評估得分為(84.2±1.3)分。康復護理組病患軀體功能評估得分為(93.3±1.4)分,社會功能評估得分為(92.1±1.5)分,心理功能評估得分為(95.2±1.6)分。康復護理組病患SF-36臨床評估情況優于病房護理組,2組比較,P<0.05。
脊柱骨折病患因為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加上手術創傷和出血等情況影響,使得病患機體血液流速緩慢,甚至處于高凝狀態,增加了病患術后DVT的發生風險,此外,手術后病患保持俯臥體位時間長,壓迫到髂腹股溝區域,令下肢的血流受阻,進而易形成DVT,影響病患恢復。所以術后采取康復護理十分重要。康復護理借助按摩可以加速病患靜脈淤血的排出,借助彈力襪等可刺激肢體功能恢復,通過適當功能訓練可促進病患血液循環,預防DVT出現。本文數據顯示,康復護理組病患術后DVT總出現率2%,明顯低于病房護理組,在生活質量上,康復護理組病患軀體功能評估得分為(93.3±1.4)分,社會功能評估得分為(92.1±1.5)分,心理功能評估得分為(95.2±1.6)分。三項指標均優于病房護理組。可見,對脊柱骨折病患術后采取康復護理,可提升其生活質量,降低DVT的發生風險,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