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燕,馮紅娟
(西安市兒童醫院,陜西 西安 710003)
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高,病程長,也有比較高的病死率,因而嚴重威脅著患者生命安全。由于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染源種類、流行病血、病毒型等有所差異,導致治療措施等不同,對于護理的要求也比較高。本文通過回顧性研究,具體探討了兒童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特點及護理措施,現總結報道如下。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研究時間為2017年1月-2017年12月,選擇在我院收治的兒童流行性出血熱47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全部患兒均符合國家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楊紹基主編2013年《傳染病學》腎綜合征出血熱診斷標準,全部經過ELISA法檢測特異性抗體IgM陽性,除外其他急性細菌或病毒感染。其中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15例,年齡最小1歲2月,最大13歲。
發熱期:小兒HFRS患者熱程較短,以不規則熱為主,熱型多表現為不規則熱(69.1%),其次為稽留熱(30.9%),熱退后絕大多數癥狀減輕,僅有約24.6%的患兒癥狀加重。本組31例患兒表現為不規則熱,16例患兒表現為稽留熱。護理措施:(1)患兒絕對臥床休息,禁止不必要的搬動。(2)加強基礎護理,保持患兒口腔、皮膚清潔;鼓勵患兒多飲水。(3)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重視體溫、意識狀態、血壓等變化情況,每4小時測體溫1次,每2小時測血壓1次,及早發現低血壓休克;觀察皮膚瘀斑、瘀點及有無出血傾向。(4)退熱方式以物理降溫為主,T 38.5℃以上時給予冰帽、冰袋冷敷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避免給予患者強烈的解熱藥物,從而防止由于患者大量出汗而引起休克現象。
低血壓休克期:一般在病程的4~6天發生低血壓休克。在發熱末期或熱退同時出現病情加重,血壓下降,大多數患兒發生率低且持續時間短。本組9例有明顯休克過程。護理措施:(1)創造舒適、安靜的環境,臥床休息,治療護理及中進行,取平臥位或休克臥位(即中凹臥位)。(2)擴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必要時可開通兩路靜脈通路,根據血壓、尿量等情況調整輸液速度。(3)注意保暖。(4)持續心電監測、血壓監測。準確測量血壓,固定血壓計,每半小時或1h測量1次。(5)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觀察有無尿量改變和出血傾向,認真記錄患兒生命體征變化,準確記錄出入量。(6)備齊急救藥品及物品,隨時做好搶救準備。
記錄所有患兒的預后與病情轉歸情況。
47例患兒經過系統的治療及護理,其中3例進行血液凈化治療,1例呼吸機輔助呼吸。47例均治愈出院,無并發癥發生,治愈率100%。
流行性出血熱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急性腎功能衰竭、發熱、出血、休克等癥狀。流行性出血熱具有典型“三紅三痛癥狀,其基本的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全身小血管損傷。在發病過程中,可逐漸呈現為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特別是重癥患兒病情變化大,進展迅速,往往預后不良[1]。
從發病機制上分析,流行性出血熱由漢坦病毒引起,可在患者體內各臟器的血管及其內皮內大量繁殖,免疫復合物廣泛沉積于組織內,引起組織免疫病理損傷,導致外周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和破壞。當血循環中血小板減少后,刺激骨髓巨核細胞反應性增生,可導致血小板體聚集增強易造成血栓形成,產生大血小板,進一步消耗血小板,使血小板進一步減少[2]。而當血小板數量減少時,可伴隨有腎功能受損與加重血小板功能損害;而當伴隨有肝功能嚴重損害時,可在血管損害基礎上減少凝血因子,加重出血,加重病情。同時漢坦病毒感染人體后,可從而引發患者體內組織細胞的腫脹、變性壞死,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發生收縮使得患者的臟器血管被廣泛破壞。并且血管系統被大量破壞可導致機體凝血系統的激活,對機體免疫反應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繼而發生趨化因子的聚集[3]。
在治療中,合理的液體療法是流行性出血熱兒童最重要的治療措施,其可使機體內環境保持平衡穩定,順利渡過病程各期,促使病情好轉。為此需要根據患兒不同病期病理生理變化特點,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以維持機體內環境平衡。本研究顯示47例均治愈出院,無并發癥發生,治愈率100%。同時在護理中,醫護人員與陪護人員應密切合作,必須采取特殊監護和護理措施,也需要長期關注患兒的心理狀態,開展心理護理。積極與患兒及其家屬建立密切的護患關系,通過溝通了解患兒的心理需求,同時酌情限制蛋白質攝入量,并補充易消化、高熱量、葡萄糖、高維生素的食物,改善患兒機體免疫力。
綜上所述,兒童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特點表現多樣,在液體療法的同時加用護理干預能促進患兒康復,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