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露
(廣東省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人體中的乙狀結腸和直腸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高發部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病程一般都比較長,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發作,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很大的危害[1]。目前對于潰瘍性結腸炎無特效治療方式,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會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所以一定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促進患者病情的快速緩解[2]。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75例,男34例,女41例;年齡19歲~78歲,平均(50.6±2.9)歲。觀察組75例,男35例,女40例;年齡18歲~80歲,平均(51.3±2.7)歲。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飲食護理、用藥指導、健康教育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加上患者擔心預后,會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導致患者出現食欲不振、精神緊張、睡眠不佳等。護理人員首先要熱情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關系,耐心傾聽,取得患者的信任。充分的分析患者的實際情況,并解釋患者的各種問題,消除其內心的恐慌,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指導患者學會合理應對各種不良事件,加強個人修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一定要采取熱情、積極的態度,以自身的情緒對患者進行感染,讓患者處于放松狀態,內心產生輕松、安寧感。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讓家屬對患者進行積極的鼓勵和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情感環境,以家庭成員的情緒對患者進行影響,提升患者的幸福感[3]。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整和放松,可以讓患者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如養花種草、聽輕音樂等,幫助患者松弛緊繃的神經。在疾病的急性發作期,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在安靜的環境中保持充分的臥床休息,放松全身肌肉,閉目養神,降低疾病為患者帶來的心理傷害。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糞便檢查和纖維結腸鏡檢查均為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糞便檢查和纖維結腸鏡檢查顯示為輕度腸道黏膜炎性反應;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糞便檢查和纖維結腸鏡檢查無明顯改善或者病情加重。利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進行評價,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
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和%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率為44.0%(33/75),治療有效率為45.3%(34/75),治療無效率為10.7%(8/75),治療總有效率為89.3%(67/75),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率為36.0%(27/75),治療有效率為34.7%(26/75),治療無效率為29.3%(22/75),治療總有效率為70.7%(53/7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分別為(37.59±6.29)分和(38.20±7.28)分,對照組分別為(52.65±10.32)分和(55.76±11.25)分,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有研究表明[4],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的加重與患者的不良情緒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在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與護理時,一定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促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在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能夠通過與患者的積極溝通和交流提升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增強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了解,促進患者不良心理的快速緩解,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焦慮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在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能夠獲得更好的護理效果,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能夠得到顯著降低,治療有效率能夠得到顯著提升,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護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