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萍
(額敏縣人民醫院,新疆 塔城 834600)
膽囊息肉即膽囊壁表面存有息肉,且向膽囊腔內突起,其包括非腫瘤性息肉與腫瘤性息肉,主要為良性病變[1]。其致病原因較為復雜,與吸煙、肥胖等個體因素和慢性膽囊炎與膽固醇代謝失常等疾病因素相關。臨床中多采用腹腔鏡技術治療該病,其具有微創性和有效性等優勢,但術后并發癥較多,需要結合護理干預[2]。研究中選擇本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間收治的56例膽囊息肉患者為研究主體,旨在探究腹腔鏡治療后輔以術后護理對該病患者的效果,如下文:
選擇本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間收治的56例膽囊息肉患者為研究主體。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直接批準。隨機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28例。A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范圍是19-80歲,平均(54.12±2.10)歲。B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范圍是18-81歲,平均(55.25±2.23)歲。對比以上數據,不存有差異性(P>0.05),可比較。
B組給予常規術后護理,即術后監測生命體征、確保呼吸道通暢、定時檢查切口和應急處理等。A組給予整體性術后護理:
一,輸液護理:確保輸液通暢,依據藥物性質與病情程度安排輸液順序與速度。若患者伴有心臟病等基礎病應嚴格控制輸液速度。
二,引流管護理:有效固定腹腔引流管,并確保其通暢性。實時觀察引流液的量、性質和顏色。通常情況下,引流液每日總量應<50mL,且呈淡紅色。若引流液顏色鮮紅或呈膽汁樣,且量增多,則應立即報告醫生并處理。若無異常,可于術后48h將引流管拔除。
三,排尿情況與切口觀察:有效固定尿管,術后12-24h將尿管拔除,并觀察有無尿路感染情況。腹腔鏡手術的切口偏小,術后疼痛度輕,若患者伴有明顯疼痛則應觀察其切口情況,有無滲血或出血情況。按壓患者腹部,觀察其有無腹膜炎體征,并協助醫學進行常規檢查。
四,飲食干預:術后將胃管拔除,麻醉清醒6-8h后,若未出現無嘔吐與腹脹等癥狀,即可進食溫熱食物,待排氣后再進食半流質食物。術后第3d進食正常食物,但應禁食高脂肪與硬性食物,最后逐漸過渡為常規飲食。
五,并發癥護理:嘔吐是術后常見并發癥,因告知患者嘔吐的原因可能與麻醉或手術操作相關。給予10mg的胃復安肌注治療,以緩解嘔吐癥狀。術后6-10h是發生腹腔內出血的高峰期,護理人員應嚴格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于術后24h監測其心電圖,每15min測量1次血壓、呼吸與脈搏。行低流量吸氧24h,用量為1-2L/min。加強巡視高血壓等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敷料情況。若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護理人員應觀察引流液中有無膽汁樣液體流出,并觀察敷料上有無膽汁滲出,若存有以上情況并伴有腹膜刺激征和明顯腹痛,則考慮為膽漏,需立即處理。術后5-7d可能發生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癥狀為明顯腹痛,且伴有腹肌緊張和惡心等癥狀。叮囑患者禁食禁水,行胃腸減壓處理,并給予抗生素與靜脈營養治療,加強飲食指導。
觀察患者的嘔吐、腹腔內出血、膽漏與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等并發癥情況。
數據通過SPSS21.0軟件加以處理,并發癥情況用(%)表示,行x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A組中,出現1例(3.57%)嘔吐,1例(3.57%)膽漏和1例(3.57%)急性水腫型胰腺炎,并發癥發生率為10.71%(3/28);B組中,出現4例(14.29%)嘔吐,1例(3.57%)腹腔內出血,2例(7.14%)膽漏和2例(7.14%)急性水腫型胰腺炎,并發癥發生率為32.14%(9/28)。對比差異明顯(P<0.05)。
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有效性較高,且具有瘢痕小、創傷性小和術后恢復快等優勢[3]。但由于腹腔鏡手術的人為干擾,術后可能出現膽漏等并發癥。術后護理可有效預防并發癥,確保手術效果[4]。術后護理通過輸液護理、引流管護理、切口與排尿護理、飲食護理和并發癥護理規避術后不良事件的發生因素,可從多方面確保治療安全[5]。結果為: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10.71%)低于B組(32.14%)(P<0.05)。與陸宏[6]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膽囊息肉患者經腹腔鏡治療后加用術后護理的效果較佳,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