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江陰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江蘇 江陰 214400)
“臨終關懷”是指在晚期病人臨終前給以撫慰和照護,以解輕其肉體和精神痛苦。我國自1988年起開展臨終關懷研究和服務,但臨終關懷醫院數量遠遠不足。這就給綜合性醫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兼顧臨床護理和臨終關懷。
本篇文章筆者以120例終末期肝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享患者的臨床護理及臨終關懷經驗,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間收治的120例肝病臨終患者, 其中男 74例 , 女46 例;年齡48~74歲。根據患者主要疾病分為肝硬化失代償期有102例,肝癌晚期有18例。
1.2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終末期肝病診斷標準, 原發疾病及主要疾病均為肝臟疾病末期,病人或家屬均放棄積極治療并就疾病嚴重狀況簽署知情同意書。
截止2016年,我國共有臨終關懷機構一百多家,從事臨終關懷事業的人數才達到數千人與日益增長的需要不成正比。根據李小萍等人[1]的調查,22.2%的人希望能在綜合醫院接受臨終關懷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綜合性醫院便承擔了相當一部分臨終關懷的任務。再加上臨終關懷未能納入醫保、商品房的普及使很多家庭選擇讓病人在綜合性醫院度過臨終狀態,以及患者及家屬求生及希望出現奇跡的本能使患者及家屬更愿意選擇綜合性醫院等原因使得綜合性醫院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臨終關懷任務。
1、肝硬化失代償期以及由此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自發性腹膜炎、肝腎綜合征、肝肺綜合征等,2、肝癌及由此引起的疼痛、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肝腎肝肺綜合征、肝癌結節破裂出血等。
4.1 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原因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出血量大時短期內即有生命危險。
4.2 肝性腦病 是肝病晚期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3 感染 感染種類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肺炎、膽道感染、敗血癥甚至發生多重耐藥菌感染。
4.4 肝腎綜合征 是肝臟疾病發展至終末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4.5 肝肺綜合征 是發生于晚期肝病的一種危及生命的嚴重并發癥。
4.6 疼痛 肝癌對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4.7 肝癌結節破裂出血
4.8 腹水
4.9 水腫
4.10 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4.11 出血傾向和貧血
4.12 血糖調節功能紊亂
以上并發癥易反復,致使患者飽受病痛折磨、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傾向。
5.1 加強基礎護理 做好舒適護理、皮膚護理及管道護理。
5.2 做好病情觀察
5.3 疼痛護理 肝癌晚期疼痛劇烈,遵醫囑依照規范化三階梯止痛原則進行止痛并且按階梯給藥。
5.4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觀察有無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現,意識、行為、有無撲翼樣震顫等肝性腦病表現,觀察腹部體征,有無發熱、咳嗽、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等感染征象,觀察尿量、腎功能電解質的變化、以及氣短、呼吸困難、缺氧等肝腎、肝肺綜合征癥狀。有無突發的劇烈腹痛、休克癥狀,警惕肝癌結節破裂出血。
5.5 飲食護理
飲食治療原則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軟食。細嚼慢咽,禁食堅硬、銳利或多渣的食物。少食多餐,必要時需要腸內營養如鼻飼或行腸外營養補充能量;當有低鈉血癥( <120mmol/L) 時,應限制水的攝入。出現肝性腦病先兆時應限制或禁食蛋白質,待病情好轉后再逐漸增加攝入量。在蛋白質的選擇上,植物蛋白優于動物蛋白。
5.6 腹水護理
腹水多者予半臥位,避免使腹內壓突然劇增的因素如劇烈咳嗽、打噴嚏、用力排便等。遵醫囑靜脈及口服利尿劑,每日測量患者的腹圍、體重和24小時尿量。做好腹腔穿刺抽腹水前后護理。
5.7 預防感染
采取預見性護理,加強皮膚護理口腔和會陰護理,護理過程中應減少探視,加強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避免外界病原菌帶入。[2]做好相關標本的采集。
5.8 心理護理
加強與患者溝通,開展死亡教育,主動與患者親近,鼓勵其說出內心擔憂和感受,采用非語言交流技巧,并充分給予安慰倡導家屬和朋友經常探視、陪護,給予其尊重、關愛,必要時做好心理援助。[3]
5.9 做好家屬心理支持
由專人定時進行回訪對家屬提供精神支持縮短悲痛時間,促使家屬的生活早日步入正軌。[4]
5.10 尸體料理這是對死者的尊重與負責,也是對家屬最大的心理安慰。
實施臨終關懷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之一, 是護理人員基本工作的延伸, 臨終關懷與護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 使其安詳地走過人生最后旅程, 同時也沒有給家屬留下遺憾。也能加深醫患之間的感情,減少醫患矛盾,改善醫療環境。[5]對于終末期肝病患者,通過臨床護理與臨終關懷結合,使患者及家屬均能得到合適的護理與指導,不但效果好,而且人性化,在臨床護理中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