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紫燕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等組織的疾病,多數患者發病與自身免疫功能障礙有關,發病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由于疾病診斷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從中醫角度來講,風濕病是由于機體受到風、寒、濕邪入侵后引發的疾病,中藥熱奄包是利用中藥結合濕熱敷于患部后起到祛風除濕、溫經散寒和通絡止痛的作用[2]。因此,本研究將我院近期收治的40例風濕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部分患者在優質護理的基礎上使用中藥熱奄包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自2018年1月-2018年4月間收治的風濕病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齡18~77歲,平均年齡46.62±6.19歲;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例,類風濕關節炎15例,產后風濕5例,骨性關節炎8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在治療前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疏導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積極配合后續的治療方案;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發生情況,常規治療可能達到的效果,以及有關注意事項;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和康復訓練。
研究組:在優質護理的基礎上使用中藥熱奄包,根據患者疼痛的部位選擇使用熱奄包的部位,取30×25cm雙層熱奄包1個,針對患者證型把對應的方劑裝入自制的藥袋,然后加熱至95℃,恒溫保持10min使熱力穿透藥包后再取出,用毛巾包裹后試溫,患者耐受后將藥包放在治療部位,蓋上衣被后保暖,治療20min為宜,連續治療7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要避開患者破潰的皮膚、控制藥包的溫度,如果出現燙傷要立即停止治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治療完成后擦干患者身上的汗液,避免寒邪入侵。
治療后患者局部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無畏寒、疼痛判為顯效;治療后癥狀和體重有所改善,機體過勞或受涼、受寒后仍感到疼痛,但相較治療前減輕判為好轉;治療后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的判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好轉率。
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顯效率為65.00%(13/20)、好轉率為30.00%(6/20),總有效率為95.00%(19/20),對照組患者顯效率為40.00%(8/20)、好轉率為30.00%(6/20),總有效率為70.00%(14/2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觀察組無效1例,對照組無效6例。
風濕病是臨床上較為難治的一組疾病,對于風寒濕痹型的患者來說常選擇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方式進行治療,往往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3]。本研究中選擇的中藥熱奄包又被稱為中藥熱敷法,是祖國中醫中常用的治療方法,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治療歷史,其中《內經》中所講的“熨”即為熱敷法,根據治療情況可分為干熱敷和濕熱敷兩種,具有操作簡單,治療效果明確等優點,其治療的實質是將加熱好的中藥包置于患病部位或特定的穴位上,根據奄包的熱蒸氣使局部毛細血管發生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利用高于體溫的溫度更好的發揮溫經通絡、調和氣血、祛濕止寒的功效[4]。根據臨床經驗證實在推拿按摩結束后使用中藥熱奄包可起到增強治療效果,并可減少對機體的刺激。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使用中藥熱奄包后患者臨床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熱奄包中主要成分有川芎、紅花、木香、香附、制川烏、小茴香、大黃、蘇木等。其中川芎可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紅花可活血通經,驅除風濕,木香可抑菌護肝、健脾消滯、行氣止痛;香附可理氣解郁,活血通絡;制川烏可驅除風濕,溫和經絡;制草烏可祛風溫經;小茴香可溫腎暖肝,散寒止痛,理氣和中;大黃、蘇木可活血祛瘀通經;諸藥合用可針對風濕病的發病機理進行較好的治療[5]。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如果控制不好溫度會出現局部燙傷的情況,因此要加強護理干預措施,核對醫囑后協助患者取舒適的位置,充分暴露熱奄部位,檢查局部皮膚情況后用溫水擦凈,加熱藥包后用毛巾包裹好再敷于部位,治療結束后幫助患者整理衣著,取合適的體位后清理用物,加強優質護理干預后可更好的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中藥熱奄包結合優質護理治療風濕病患者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