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錦娟
(南京市秦淮區中醫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肩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無菌性、慢性退行性炎癥性病變,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部分職業限制使得肩周炎的發生率逐年增長,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疼痛及活動受限是肩周炎的典型特征,近年來,隨著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有研究稱中醫拔罐、刮痧等護理措施在肩周炎的治療中有顯著優勢[1]。為此,本研究選取我院60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刮痧聯合拔罐在肩周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 2018年3月我院60例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表現為肩部疼痛、金關節功能活動受限等,根據患者自身意愿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3-65歲,平均(42.53±3.22)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2.11±0.26)年;研究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4-63歲,平均(40.24±3.08)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2.13±0.3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數據對比。
對照組患者僅行拔罐護理,取穴:肩井、肩髃、肩痛點、肩貞、中府、曲池,閃火后將罐扣于諸穴,每穴5次,后于肩部周圍走罐,最后每穴留罐10min后拔除,1次/周,連續治療3周。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刮痧,充分暴露肩貞、肩井、肩髃、中府等穴及肩部周圍,涂抹刮痧油后,右手持刮痧板,將其面或角與皮膚呈45°~90°進行刮拭,以患者耐受為宜,自上而下、由內向外進行刮拭,每部位約30-40次,出痧者至不再出痧時停止。刮痧結束后再進行拔罐,方法同對照組。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評分及肩關節功能評分。
(1)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肩關節功能均有所好轉但未及顯效;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肩關節功能均無明顯變化;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2)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采用 Melle 評分從肩外展、手到嘴、手到脊柱、手到頸部、肩中立位外旋5個方面對患者肩關節功能進行評價,總分0-15分,分值越低表示肩關節功能恢復越好[3]。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評價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劇烈。
采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s)及百分數(%)表示,行t、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性顯著。
研究組痊愈14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29/30),對照組痊愈8例,顯效7例,有效6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00%(21/30),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干預前研究組患者的VA S評分及M e l l e評分分別為(5.34±1.22)分、(10.91±2.75)分,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及Melle評分分別為(5.28±1.26)分、(10.87±2.68)分,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及Melle評分分別為(1.83±0.27)分、(2.91±0.73)分,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及Melle評分分別為(3.21±0.64)分、(5.76±1.33)分,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祖國醫學認為,肩周炎屬中醫“痹癥”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足、體虛所致的氣血瘀滯、筋脈失養,因此應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為主要治則。拔罐時閃火使罐內出現負壓環境,是局部毛細血管快速充血、擴張、破裂,形成自體溶血現象,加速新陳代謝,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目的。刮痧是根據中醫皮部理論,通過刺激體表經絡、腧穴來調節血氣、開通腠理、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從而增加臟腑功能、平衡陰陽,與拔罐聯合應用可協同性的發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行氣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及Melle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與對照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刮痧聯合拔罐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肩關節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在肩周炎患者護理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