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觀英
(江蘇省常熟市第二人民醫,江蘇 常熟 215500)
肺炎是指病原體受到感染或吸入羊水及油類和過敏反應所引起的肺部炎癥,小兒肺炎多發于嬰幼兒時期,好發于春冬季,是造成嬰幼兒死亡的常見因素之一,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及肺部有啰音等[1]。通常由于患兒年齡較小,正處在發育階段,免疫力與抵抗相對較差,極易受到外界干擾,影響病情。本文針對部分小兒肺炎患兒給予人性化護理,對其臨床護理效果展開研究,具體如下。
將所選擇的95例小兒肺炎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45例患兒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0.7~8歲,平均(3.52±1.12)歲,肺炎類型:支氣管24例,大葉性16例,間質性5例。研究組46例,男性患兒25例,女性患兒21例,年齡0.8~9歲,平均(3.28±1.32)歲,其中支氣管肺炎23例,大葉性肺炎17例,間質性肺炎6例。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所有患者均進行止咳、退燒等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基礎護理,如:酒精擦拭、溫水擦拭、冰鎮降溫等物理降溫法[2],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主要內容:①為患兒營造人性化的住院環境,保持病區衛生清潔,控制好病房內的濕度與溫度。可在病房內張貼卡通圖片,放置卡通玩偶、娛樂玩具等,貼近患兒心理,利于患兒快速融入環境。②人性化意在以人為本,與患兒家屬交流時要注意語氣與態度,向家屬了解患兒的喜好與習性,也要注重家屬的心理與護理需求,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服務。③受疾病影響,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哭鬧等現象,護理人員應以溫柔的語氣與患兒進行溝通,可與患兒共同做一些小游戲,安撫情緒,用手輕拍患兒后背,增強其安全感,緩解患兒恐懼心理,利于治療。④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除講述疾病的相關知識外,還要對如何預防疾病進行重點敘述,時刻注意天氣變化為患兒增添衣物,生病時盡量減少公共場合的出入,保持室內的清潔和通風。鼓勵患兒多進行室外運動,增強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免疫抵抗力,加強呼吸功能[3]。
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調查,滿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并統計兩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進行比對。
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百分比和(均數±標準差)表達,運用x2和t檢驗,以P<0.05判定統計學意義存在。
研究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及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分別為(7.23±1.35)天、(1.38±0.56)天;對照組患兒的住院時間為(11.65±1.49)天、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為(2.75±0.81)天,兩組進行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研究組患兒的臨床護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調查結果統計,研究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6.32±3.21)分,對照組患兒的護理滿意評分為(81.24±4.15)分,組間比較發現,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變化,護理服務也已逐漸從被動服務提升至主動服務,從單純的打針吃藥基本護理轉變為臨床護理、心理護理與人文護理為一體的現代化護理模式[4]。人性化護理堅持以人為本,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充滿溫情、充滿愛心,不斷提高服務技能、語言技能、溝通技能,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本研究中對患兒實施人性化護理,從改變患兒的住院環境,到注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疏導、護理需求,對患兒及家屬的困難進行幫助并給予健康教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5]。人性化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將執行醫囑等被動護理變為主動護理服務,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的積極主動性,主動與患兒進行溝通,為患兒主動提供合理、貼心的護理服務。除此之外,人性化護理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展示出新的精神面貌,提升醫院整體形象。本組資料結果顯示,采用人性化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快于對照組,住院時間(7.23±1.35)天也明顯短于對照組(11.65±1.49)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說明人性化護理能有效提高患兒康復水平,而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整體護理滿意度也相對較高。
由此可見,在小兒肺炎護理中開展人性化護理干預,不僅能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也對改善患兒預后及提升護理質量有積極意義,故臨床可將此護理模式進一步推廣到實際護理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