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琴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湖北 恩施 44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中一種十分嚴重的疾病,其隨后誘發的心率失常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癥,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四分之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時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誘發的心律失常[1]。因此在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和護理中,相關人員始終十分關注該癥的發病情況,期望能夠做出及時的預防和控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就將循證護理帶到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療護理之中,了解詢證護理在該病中的臨床效果,詳細內容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之間于我院就診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共80例,其中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1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3例,側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1例,單純側壁心肌梗死患者10例,其他部位患者5例,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循證組。常規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1-85)歲,平均年齡(55.12±11.15)歲,循證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22-86)歲,平均年齡(56.14±12.56)歲。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
循證組給予循證護理,詳細內容如下:①成立專門的循證護理小組,相關護理人員以及負責人共同組成專門的循證護理小組,統一進行循證護理工作的培訓和知識講座,保證相關人員能夠基本掌握循證的方法;②根據患者情況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關信息進行文獻檢索、查詢,了解疾病相關的治療手段和護理方法,并驗證其實用性和有效性,為接下來的工作提供理論支持,最后在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可實行的護理計劃;③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所查閱的資料對臨床護理工作進行假設和論證,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并與其他護理人員進行討論和分析;④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心率失常主要發生與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后7到14天內,主要見于患者發病一天內,因此相關護理人員應當加強這段時間對于患者的巡視和檢查工作,當患者出現任何疾病先兆時要及時加以控制和治療;⑤為了保證患者的康復環境,減少患者疾病的誘發因素,護理人員應當保證患者居住環境的整潔與安靜,保證患者得到有效的休息;⑥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向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和預防手段的講解,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對于存在恐懼和擔憂心理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及時的疏導和引導,告知患者治療的方法和效果,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的信心。
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并對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患者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循證組患者40例,住院時間為(3.12±0.96)天,常規組患者40例,住院時間為(6.12±0.56)天,t=2.9388,P=0.0011,循證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要短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循證組患者40例,對護理非常滿意患者26例,占比65%,對護理比較滿意患者14例,占比35%,不滿意患者0例,占比0,循證組患者滿意度為100%;
常規組患者40例,對護理非常滿意患者16例,占比40%,對護理比較滿意患者22例,占比55%,不滿意患者2例,占比5%,常規組患者滿意度為95.00%;
將循證組患者滿意度與常規組相對比,x2=5.1282,P=0.0235,循證組患者的滿意度要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臨床中發病較急、起病較嚴重的病癥,因此對于該癥的及時發現和控制十分重要,這就需要臨床護理工作人員能夠及時了解患者的相關情況和疾病的發病先兆,保證在該病起病時能夠及時加以辨別和處理。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2]。
循證護理就是根據患者的臨床診斷結果結合相關疾病信息從而建立起標準化、系統化的臨床診療以及護理模式,其將護理的各個環節以及詳細流程都詳細的安排和檢驗,從患者住院開始一直到患者出院都根據循證護理方案中的程序進行系統、完整的護理工作,保證護理人員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患者情況,并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溝通,降低了患者疾病的發病率,提高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通過實行循證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醫療費用,同時提高醫院的護理水平,使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有效的實現[3-4]。在本次實驗中采用循證護理進行護理工作的循證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得到了有效地縮短,低于常規組,患者對于醫院護理的滿意度也要明顯高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使用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具有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