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慧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西院區,新疆 和田 848000)
急診科是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途徑之一,病種多種多樣,病人數量多,相關搶救、管理工作也最為繁重的科室。急診藥物多應用于突發急癥的搶救等急診科室的救治,由于急診的特殊性,對急診醫護人員有著很高的時效性的要求,必須爭分奪秒,所以在急診時所需藥物的選擇上沒有過多的時間進行考慮與權衡[1]。本研究主要為了驗證循證護理在減少急診藥物在急診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事件的效果。
隨機選取2018年在我院治療的200名急診患者,用隨機數表將200名患者分成兩組進行研究,即循證護理的研究組與運用傳統護理的對照組,各100例。所有患者精神狀態良好,有清醒的自主意識,無其他嚴重肝腎疾病。研究組患者的最低與最高年齡分別是7歲、54歲,平均(32.17±3.17)歲,內科15例,外科13例,婦科8例,兒科23例,五官科11例,發熱科室30例;對照組患者最低與最高年齡分別是9歲、58歲,平均(37.92±3.37)歲,內科10例,外科15例,婦科9例,兒科20例,五官科14例,發熱科室32例。兩組患者在病情、情緒等基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且全部患者了解本次研究的方法與目的,同意參與其中。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急診模式進行急診。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循證護理。
在患者進入急診室時,觀察患者的狀態。對患者進行簡單的評估,詢問患者或者患者家屬過敏史等重要問題(包括過敏藥物品種、過敏時間,不良反應的具體表現等)。在掌握患者的以往不良反應史的情況下,醫護人員再根據患者此次的急診病癥選擇合適的藥物,盡量避免使用患者之前使用后會出現不良反應的藥物。嚴謹、慎重、合理的為患者選擇最佳的藥物進行救治,制定一對一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用批判思維去尋求最佳的護理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大概了解。在符合標準的情況下,選用患者能接受的價格范圍的藥物,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詳細地解答。在藥物的用法用量上也應該詳盡地告知患者,避免患者認為藥物使用量越多越好,私自增加藥物使用量與用藥次數,從而引發不良反應。此外,醫護人員還應該把在急診中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具體情況記錄下來,防止下次同類型的不良反應再次發生。同時,也應將每次應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進行詳細記錄,為之后的再次出現類似的的癥狀做好準備,減少急診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傷害[2-3]。
將護理影響分為三項:出現急診藥物不良反應的例數5分、配合度2分、滿意度3分,合計10分。其中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例數越少,得分越高,配合度與滿意度得分越高表明相應項目效果愈佳。調查由患者自行填寫且不記名,總分10分,其中9分以上為佳,8.0~9.0為良,8.0分以下為差。
將研究數據納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采用循證護理的急診患者三項影響的值合計為(9.8±1.07)分和100%(100/100),采用常規護理組的患者的影響值為(9.03±1.28)分和89.0%(89/100)。其中研究組患者在急診過程中出現2例不良反應,占研究組總人數的2%;對照組中有8名患者對急診藥物出現不良反應,占對照組總人數的8%,P=0.001,檢測值對應為11.082,8.082,9.082。
急診科設有多種專科診室,幾乎涵蓋了醫院的所有科室,是醫院的縮影,直接反映了醫院救治醫療、護理干預和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服務態度。在急診過程中,時間就是生命。醫護人員在緊急救治的過程中應該盡量縮短救治之前的準備時間,為患者爭取在最佳的時間進行救治。但是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一樣、藥品生產批次不同,可能會使患者在運用急診藥物時發生不良反應[5]。循證護理能夠讓醫生根據患者之前出現不良反應選用正確的藥物,為患者獲得更好的急診效果。循證護理能夠以較快的時間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必需的了解,將患者的實際情況與醫生的臨床經驗、醫學科研結果綜合起來,使醫護人員做出慎重、明確和理智的選擇,最大的滿足患者的預期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各方面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該護理模式的有效性,可于臨床護理中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