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蓮,王 敏*,王祖晶
(蘇州市立醫院東區,江蘇 蘇州 215001)
2000年美國國家癌癥綜合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發布了 “癌因性疲乏臨床實踐指南”第1版,定義CRF為“一種痛苦的、持續的、主觀上的,關于軀體、情感或認知上的疲乏感或疲憊感,與近期的活動量不符,與癌癥或者癌癥的治療有關,妨礙日常功能”[3],相比一般的疲乏,CRF程度更重,進展更快,持續時間更長,且不能通過休息和睡眠來緩解。
自我管理屬于一種健康行為,體現了患者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的角色轉變,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能夠促進患者達到“疾病中的健康”[4],此過程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參與及干預。
2.1 馬瓅、曹仲茹等[5]針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提出以跨理論模型為基礎的自我管理,分5個階段對患者進行信息干預,不同階段給予不同信息支持方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改善應對方式,降低了癌因性疲乏程度。
2.2 高學蘭,梅芳等[6]對結腸造口患者采取思維導圖方式,以腸造口和CRF主題為中心,有層次的把知識間的關聯展現出來,將多種CRF干預方法歸納成圖表,利于記憶和運用,有效緩解了CRF,提高了患者自我效能。
2.3 宮偉利[7]在延續性自我管理對肺癌患者發放自我管理知識手冊,與患者共同制訂自我管理方案,定期當面或電話干預,使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生命質量提高。
2.4 國外學者[8]使用6周的居家運動來干預非小細胞肺癌術后虛弱患者的癌癥相關疲勞自我管理,結果顯示以家庭為基礎的輕度的步行和平衡干預是一種潛在的有效的CRF自我管理干預。
①癌癥疲乏量表(C F S)。②癌癥治療功能評價量表(FACT—G)。③中文版癌癥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SUPPH)。
護理人員對癌因性疲乏管理已有一定的認識,但仍缺乏系統化、規范化的認知[9],導致癌因性疲乏護理中的自我管理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且量表過于復雜,臨床應用中容易產生抵觸。
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定期發布癌因性疲乏指南,國內學者也構建了《成人癌因性疲乏臨床護理指南》[10],但其只是搭建了框架,目前唯一在臨床實踐中已成常態的是疼痛管理,但大多未將疲乏管理列入常規[11],具體開展形式還有待完善。自我管理能促進患者的健康狀態及功能維持在一個相對滿意的程度,使其能夠具備較好的獨立生活能力。但是,雖然多種自我管理模式中制定了相關的自我管理手冊,但這些內容均需護士先給患者準確宣教、引導患者重視后才可順利進行;再者,自我管理其中的具體信息支持內容,比如對于運動的類型、頻次、強度等仍無定論。這些都有待于我們日后進一步的追蹤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