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歷年
(銅陵市人民醫院,安徽 銅陵 244000)
食道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1]。食道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期間,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為了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需要加強機體的營養支持。營養支持可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保障患者的治療效果[2]。本文選擇2016年11月14日-2017年11月20日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7例食道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食道癌患者的護理之中行腸內營養支持所取得的護理效果。研究如下:
將2016年11月14日-2017年11月20日間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7例食道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進行分組,45例患者在術后12小時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干預組),42例患者在術后72小時內行腸內營養支持(常規組)。干預組男女比例為26:19,年齡31歲-78歲,平均年齡為(54.01±5.16)歲;常規組女比例為24:18,年齡30歲-77歲,平均年齡為(54.17±5.29)歲。患者在手術之前接受胃鏡檢查,被確診為食道癌。患者和家屬對此次治療方案、護理方案等均有所了解,患者依從性良,患者和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接受手術資料和相應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之中已將遺傳性疾病者、血液系統疾病者、其他消化道疾病者、精神障礙者、溝通障礙者、心腎臟器功能障礙者排除在外。干預組和常規組在臨床資料上并無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42例患者在術后72小時內行腸內營養支持,在患者治療期間,需要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為主,但是食物需要保持清淡,保障滿足機體生理的需求,減少化療藥物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影響。若患者的消化功能較差,則可以加強流質食物、半流質食物的攝入,應用鼻飼方式,食物保障無刺激、易消化、無殘渣。每天保持少食多餐,加強營養需求的保障。若患者出現嚴重的嘔吐、惡心癥狀,則需要進行完全的腸外營養攝入,經周圍靜脈加強熱量、營養的輸入,維持機體新陳代謝,加強氣管的保護,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提升其治療耐受力干預組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如下:
(1)腸內營養支持。在手術中需要留置鼻腸營養管,經管道為患者體內輸送營養懸液。營養懸液主要是由纖維、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組成,含有多種維生素,在供應期間需先今夕溫糖水供應,在次日需全力腸內營養懸液供應,每天控制在500毫升左右,以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調節,但是每天的供應量需低于1500毫升。患者在術后進行3-5天的抗感染治療,營養需要按照相應的公式進行計算,經過校正系數之后計算出患者需要的量。在手術后12小時之內進行鼻飼,以250毫升生理鹽水(5%葡萄糖氯化鈉),溫度為39攝氏度為最佳,每小時以25毫升-50毫升進行輸注。在次日需要進行米湯的注入,需要以患者耐受情況、腹痛、腹脹情況綜合考量,逐漸增加飲食的量。
(2)心理護理。很多患者初進醫院對周圍的陌生環境感到恐懼,加上食道癌治療過程中花費大,患者心理承受壓力較大,容易出現不良情緒。醫務人員在患者進院治療時,主動、熱情的迎接患者,詢問病情,并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傾聽患者敘述。在護理的過程之中,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密切觀察,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展開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若患者出現悲觀、失望等情緒,需要及時判斷患者是否出現抑郁狀況,針對患者存有的不安、激動、心率異常等癥狀進行判斷,了解患者是否存有焦慮反應,并通過結合患者的心理評估狀況展開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在患者進行檢查的時候,需要委派一名護士進行全程陪同,這樣不僅僅可以縮短患者檢查時間,也可以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且若患者在檢查的過程之中出現異常,陪同護士可以進行及時處理,這樣十分有助于患者增強病情的控制。通過多方面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客觀量化的對其心理狀況展開評定,確定患者的心態,加強影響心理狀態內因、外因的分析,選擇合適的針對性干預策略,以調動患者的內在潛力。
本文主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營養狀態進行分析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展開分析。
在該次實驗之中對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之后數據經統計學軟件SPSS22.0展開相應處理,計數資料經(n%)進行表示,計量資料經(x±s)進行表示,如果實驗組和常規組之間數據展開對比之后,P值低于0.05,則可證實統計存有意義;反之,不成立。
干預組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34.3±3.6)分、(32.1±3.5)分、(71.7±6.0)分,常規組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44.2±3.9)分、(42.9±2.7)分、(49.3±5.8)分,干預組SAS評分、SD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對比存有顯著差異(P<0.05)。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干預組,組間對比存有顯著差異(P<0.05)。
干預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分別為(7.02±0.68)、(3.9 2±0.3 7),常規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分別為(5.84±0.61)、(3.41±0.30),干預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對比存有顯著差異(P<0.05)。
我國現今的住院患者之中超過百分之四十存有營養不良,需進行營養支持,但是能夠獲此治療的患者低于20%[3]。食道癌進行手術治療期間會使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引起重視。食道癌患者在手術后容易出現營養不良,進而導致患者情緒受到影響,對患者的治療造成影響。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之中需要快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找出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消除憂慮。腸內營養支持需要以患者的實際狀況,選擇合適患者的營養支持方式,這樣才能保障患者營養需求的充足,減少營養不良的發生機率[4]。腸內營養支持需要以患者的術后情況作為根據,營養師和主治醫師一同為患者制定出針對性的個體化營養計劃,做到一病一處方。護理人員和營養師需要對患者進行定期營養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營養計劃的重新制定,或展開下一階段的營養干預[5]。腸內營養更容易被患者接受,降低反流和吸入性肺炎,加強營養補充,可有效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以消除患者消極情緒,保障治療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SAS評分、SD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常規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干預組,干預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對比存有顯著差異(P<0.05)。
概而言之,食道癌患者接受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干預,護理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減少手術并發癥,加上相應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的保障患者的恢復效果,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