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法學界中,對中國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化課題引起了很多爭議,并形成支持與反對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雖然在表面上來看具有一定的分歧,但是其本質基本都是一樣的。從古至今,各種規范犯罪的理論、原理、學說都應運而生,且都是把人類放在中心位置,以人類的價值取向作為基礎,但是這在某一層面中缺忽視了刑法內部結構。因此,本文在各種犯罪化學說或原理的背景下,以系統方法論作為基礎,探索刑法的內部運作情況,這對實現刑事法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系統論;刑法修正案;犯罪化;自我創生;開放性;封閉性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105-02
作者簡介:申昌昊(1997-),男,漢族,江西新余人,運動訓練學、法學雙學位,海南師范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法學。
一、中國刑法修正案犯罪化與非(去)罪化之爭
在我國刑法中,對于主張犯罪化并不是大力無限制地支持犯罪,而是需要在某一特定的條件下和學說指導下,將犯罪化以合理、正當的形式實施下去。去(非)罪化立場之所以可以存在刑法之中,其理由是:刑法修正案正在處于高頻率的犯罪化之中,而國家權利和公民權利處于非常緊張的狀態下,就會剝奪公民合法自由權。由此,這就嚴重導致我國法學界對中國刑法修正案犯罪化與非(去)罪化出現很多爭議。
二、限制刑法立法犯罪化既有理論的困境與出路
在分析社會學時,可借助系統時間理論對刑法系統進行重新制定,以此來維護其合理、正當的合法權益,保證刑法制度是通過客觀分析而形成的。因此,在限制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化過程中,可充分借助系統論方法來進行全面探索,這樣不僅可以對刑法系統外部環境的發展現狀進行一個全面的了解與熟知,又可以有效推動刑法系統與外部環境進行良好溝通,充分實現法律的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系統論視角下的刑法
(一)刑法系統內部構造
在系統論是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與反應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而刑法系統也是如此,是通過各種原則、原來、規范等要素相互融合而構成。在宏觀層面中,刑法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規范體系和理論體系。在微觀中,刑法規定的內容可以通過刑法總則與分則進一步明確,其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二)刑法系統外部環境
在系統論中,不僅注重系統自身的整體性和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還要重點關注系統與外部之間的互動關系。首先,社會本身就是由眾多子系統相互作用而構成,社會可分為若干個子系統,如法律、經濟、道德等子系統,這些子系統是可以相互分工合作,并發揮不同的特定功能。在刑法發展史中可充分發現,刑法的發展變化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中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發生的變化都會給刑法系統帶來重大影響。同時刑法在變化中也會吸取各種不同的營養文化。由此可見,社會時代的思想與理念是在不斷進步,而刑法系統也在不斷完善。此外,外部環境也為刑法修正案帶來很多新的東西,以及新的限制條件。
(三)刑法修正案犯罪化圖景
在系統論中,刑法修正案犯罪化可以自我發展、演變、生存都是通過自我創生來完成的。在生物系統自我創生過程中,其吸收大量的不同元素的營養,將這些營養進行提煉來完成生物系統的自我內部循環與創生。從“自我創生”論的角度來看,刑法修正案并不是依靠人類主體行動的變換而變化,是刑法系統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首先,在"自我創生"理論中,對刑法規定的內容進行還原,是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化能夠以主體地位來實施。其次,"自我創生"重點關注的是法律的亮點特征,即獨立性和自治性,并賦予法律很高的地位。因此,“自我創生”理論對我國刑法有著很大的積極影響,提高了我國刑法的獨立性和自治能力。在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化中,為了追求社會正常、穩定的秩序,就需要利用人為主觀論將各種不同要素強制性的輸入到刑法系統之中,從而有效確保刑法系統的規范性。
四、刑法修正案犯罪化的前提、外部限制及其根據
(一)刑法修正案犯罪化之前提
系統的演化就是系統自我創生的一種表現。系統中認知與開放功能,就是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反映而產生的一種作用,并把國家信息與物質交流作為基礎,對整體系統進行適當的選擇與吸收,隨后再借助自身的構成要素來推動社會完成動態運作的全過程。而刑法系統需要依照外部環境來適當的調整自身的結構與特性,從而可以對有效信息進行自動篩選與理解,并把相關要素傳遞到刑法的內部系統之中。
(二)刑法系統與外部子系統的互動模式
刑法系統中的外部環境存在很多子系統,這些子系統與刑法系統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刑法系統是在雙重偶聯模式下發生的,同時在變化過程中,系統的行動與選擇會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且會非常依賴于子系統做出的實際選擇。另外,子系統在做選擇過程中會有不確定性,也會非常依賴于對方子系統可能或實際做出的選擇。由此可見,在雙重偶聯互動模式中,具備強烈的不確定性和依賴性。
(三)刑法修正案犯罪化之外部限制
外部環境為法律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也對法律的構成提供了一定的限制條件。盧曼認為,外部環境為了阻止系統進一步的演化與發展,可采取兩種方式來阻止。第一種是物質連續性,指系統中所包含的物質是能量的基礎條件,其會對意義系統帶來很多的限制。第二種是滲透選擇限制,在多個意義系統中可對不同事件采取滲透選擇來完成系統的自治運行。
五、刑法修正案犯罪化之內部限制
(一)犯罪化內部限制之根據
在前文對刑法修正案犯罪化進行論述時,采取的程序為:“各種變數——選擇———保留”,“保留”是最后一步必須要在刑法系統內部進行穩定運行,且主要取決于刑法系統的變化。因此,某種要素是否可以在刑法系統中“保留”,則取決于刑法封閉的狀態。在實際中,刑法系統的完善主要依靠自身的規范體系和理論體系的構建來實現,也就是在刑法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必須要進行內部有效溝通,通過一些內部的特定信息解釋,以及對信息的思考來決定各要素是否可以保留在刑法系統之中。因此,當前在刑法修正案犯罪化中,需要不斷加強完善規范體系和理論內容,在實際案件中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二)刑法規范體系的限制功能
刑法系統的判斷辦法可以采取如“合法/不合法”的二維代碼來實現。第一,對刑法系統的劃分可采取而為代碼來實現,也就是為刑法系統可將服務與維護達成共識。第二,判斷“合法/不合法”的二維代碼是卻把刑法系統邊界的重要途徑。二維代碼是在刑法規范體系的基礎上來形成的,有利于維護刑法系統的整體穩定性,有效避免刑法系統與外部環境遭受各種不法分子的入侵。第三,二維代碼對刑罰權可以隨意的擴張,可以更好地保護公民的自由權。
(三)刑法理論體系的限制功能
首先,刑法修正案的犯罪化必須要保持一定的德性,同時還要受到刑法理論體系的約束管制。其次,刑法立法在遵守這些基本原則時,可將人類認同的基本價值有效引入到人類的行為規范之中。
[ 參 考 文 獻 ]
[1]道格拉斯·胡薩克,姜敏,譯.過罪化及刑法的限制[J].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5.
[2]謝望原.論刑事政策對刑法理論的影響[J].中國法學,2009(3):109.
[3]劉艷紅.我國應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J].法學,2011(11):109.
[4]趙秉志,王鵬祥.論我國憲法指導下刑法理念的更新[J].河北法學,2013(4):18.
[5]趙秉志.我國刑事立法領域的若干重大現實問題探討[J].求是學刊,2009(3):66.
[6]馬克昌.借鑒刑法立法例修改和完善我國刑法[J].法學評論,1989(2):102.
[7]蘇惠漁,游偉.樹立科學思想、完善刑事立法[J].政法論壇,1997(1):154.
[8]龍敏.秩序與自由的碰撞——論風險社會刑法的沖突與協調[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0(5):149.
[9]馬梅鳳.預防視閾下禁止令適用對象的新探索——以《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為切入點[J].學術論壇,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