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隨著經濟發展,無論生產還是生活上的需水量都巨大,然而面對日益嚴重的水資源污染,地球上的生物都面臨著生存危機,水污染防治工作也迫在眉睫。本文從水污染的種類與成因出發,針對水污染防治意識不高,立法與法律責任層面的漏洞以及公眾參與不足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措施:第一,確立水資源保護以及水污染治理的指導思想。第二,修改與完善現有的水資源保護法律規范。第三,細化政府責任,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關鍵詞:水污染;防治;法律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35-0196-02
作者簡介:葉世文(1994-),女,漢族,廣東東莞人,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資源與保護法。
一、水污染的類型及成因
我國目前水資源面臨著人均淡水資源占有量低、分布不均衡、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等嚴峻形勢。然而近年來我國污水排放量以18億立方米/年的速度迅猛增加,全國每天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總量近1.64億立方米,這其中幾乎80%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各個水域。水資源儼然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緊缺資源,成為建設美麗新中國的瓶頸之一。
即使水污染可以分為自然污染和人為污染,但是人為污染才是最主要的水污染成因。工業廢水、廢渣的排放是水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經濟的騰飛導致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工業污水和廢渣也迅速增加。近年來政府對水污染防治的工作越來重視,對工業“三廢”的排放已經加大了處理力度,也責令關閉了一些對水資源有嚴重污染的企業。盡管如此,經濟發展以及保護環境是兩者并存不分你我更是不分高低的關系,保護環境治理環境問題的同時,經濟也需要穩步發展,在這種前提下,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經濟效益,放縱一些企業污水排放。
另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的水污染愈發嚴重。我國人口基數大,居民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量也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大,處理生活垃圾的速度慢,再利用效率很低,許多垃圾無論是要滯留在城區,堆放在城里地表上還是運輸到郊區堆放,都占據了大面積的土地,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城市的衛生環境,還會產生大量的病菌,進而污染空氣和地下水,導致環境污染,對居民的飲用水以及農產品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1]
綜上所述,我國的水資源污染情況已經十分嚴重,治理的速度明顯跟不上生活垃圾產生量。為此,加強對水污染防治的工作更加緊迫。否則,將會走“先污染后治理”舊路,更是與生態文明理念背道而馳。
二、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水污染防治的意識不高。在過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多傾向于“先污染后治理”。即使到現在,許多地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問題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說明了在意識層面上,對水污染防治工作不重視[2]。上世紀50年代日本發現水俁病的問題,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了,賠償問題尚未完全處理完畢,這就說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這種代價太沉重以至于我們不能承擔。雖然“先污染后治理”是我國曾經走過的路,也有部分的地方把它當作是一種經驗來看待,毋庸置疑,“先污染后治理”是一個教訓。在經濟基礎不斷發展的今天,上層建筑也需不斷的進化升級使其符合經濟基礎。
其次,是立法與法律責任層面上的漏洞。在法律層面,我國關于水污染防治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健全。從宏觀層面看,立法存在著兩種模式:統一立法是主要趨勢,分立立法是對自然資源的維護。除了立法模式存在缺陷,還存在法律之間的協調性不強的問題。目前我國所涉及到水資源保護法律主要有四種:《環境保護法》、《水法》、《水土保持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這四部法律的法律位階均等,相同位階的法律不但不利于形成規范的法律體系,而且出現問題可能會出現矛盾的情況,使之間關系變得模糊[3]。另外,在法律責任的規定上不夠合理。主要針對水資源的水質、水量以及水生態造成破壞或者污染的行為的這樣一種綜合型環境責任,由行為人應當承擔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與形式責任,包括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罰款、責令改正等責任承擔方式。[4]
最后,公眾參與在水污染防治中同樣重要,雖然政府承擔著水污染防治最主要的責任,但是當前僅靠政府與企業已經不能滿足水污染防治的需求。公眾參與力度不足,沒有充分參與到水污染防治中,不利于水污染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企業——公眾”的治理模式。
三、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對策及措施
第一,要確立水資源保護以及水污染治理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想要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相關部門必須結合我國當前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修訂、調整和完善[5]。我國水污染防治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其一,堅持整體系統原則。堅持整體系統原則的主要原因在于本來環境領域的各個要素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何況水資源的整體性極強、關聯度很高,因此,水污染防治必須尊重水資源整體性的特性。其二,堅持權責明確原則。由于上一條所說的水資源的整體性以及水污染的復雜性,這就決定了水污染防治由一個部門全權負責并管理并不科學,必須由多個部門協調配合、合作管理。其三,堅持區別對待原則。基于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水資源分布不均勻這一特點,不同的地理位置,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不同,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治理水污染的目標也隨之變化,因此治理水污染應堅持區別對待原則。
第二,修改與完善現有的水資源保護法律規范。雖然《環境保護法》《水法》《水土保持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它們所涉及的側重點不同,但是在保護水資源方面的使命,毫無疑問是相同的。因此要厘清這四部法律之間的關系,修改它們之間相互矛盾和沖突之處,注重它們之間的銜接和協調,使它們在水資源保護方面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在責任規定上,應更加注重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同時應在行政責任上加大處罰力度。在民事責任方面,針對造成水污染危害的企業、單位,增加恢復原水環境功能的責任方式,增大排污企業、單位的違法成本;又由于水污染事件往往涉及公眾利益,因此在環境公益訴訟領域,應擴大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對于水資源這一共有的資源受到損害,應該擴大提起賠償訴訟的主體范圍。在刑事責任方面,除了在立法層面明確區分故意與過失的界限,增加破壞水資源罪、過失破壞水資源罪等,還應該增加對危險犯的處罰,具體細化刑事法律責任;另外,還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賦予利益相對中立的環保主管部門要求違法企業限期治理、停產整治的處罰權。在行政責任方面,目前對于持續違法排污行為進行按日連續處罰,是對以往一次性處罰的進步,對于30日內復查的規定應該廢除,對違法排污的企業應該不定時地進行復查,防止其“重蹈覆轍”,再次違法排污。
第三,進一步細化政府方面的責任與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在環境保護的職責上,只有政府有最好的“配置”去治理環境問題。水資源污染防治工作還是得由政府發揮主要作用。政府除了制定適合本行政區域的水污染防治規劃,并把水污染防治目標的實現情況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與此同時,政府各部門之間應該明確其職責。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對于領導干部的環境責任追究責任制,對未履行環保職責或者不積極履行的行政領導,應該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此外,在公眾參與方面,應該調動公眾參與水污染治理的積極性。公眾的參與是環境治理必不可少的環境,從權利義務上說,利用水資源是每個人的權利,那么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是否也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義務?有權利就有義務。而且在水污染范圍廣,跨度大,有時候政府監管未必面面俱到,需要公眾的參與,才能更好地發揮政府監督管理的職責。因此要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環境保護行政部門應該搭建起平臺,對于公眾積極舉報違法排污等行為進行鼓勵,以加強自身的積極性。
四、結論
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僅僅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企業、公民個人的責任。多方合作才能更好地治理水污染。當下的水污染情況已經不容樂觀,為了踐行生態文明以及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為建設美麗新中國添上一分清澈。
[ 參 考 文 獻 ]
[1]宋飛,魏璟賢.我國水資源污染問題及解決辦法[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2,12(01):150.
[2]黃建梅.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7,35(06):28.
[3]孫見濤.淺析小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對策[J].科技展望,2016,26(32):239.
[4]陳蕾,王孟,鄧瑞.試論地方水資源保護立法中法律責任設定[J].人民長江,2018,49(02):7-10+22.
[5]黃建梅.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7,3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