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蘇君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008-01
摘 要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對社會治理規律認識的深化與拓展,為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也為工會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工會組織在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中要充分發揮獨特優勢,積極履行好四大職能,展示新的作為。
關鍵詞 社會治理 黨建 工會 組織
堅持政治引領,與黨同心同向,履行好參與職能。一要旗幟鮮明講政治。要自覺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工會工作全過程,善于從政治和全局的角度去謀劃和推進工會工作,把黨的決策和意志落實到工會工作和廣大職工中去,切實增強“四個意識”,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努力做到“兩個維護”。二要服務大局強信念。要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更加自覺地圍繞發展實體經濟、抓好創新驅動、弘揚勞模精神等工作精準發力,切實把學習貫徹新思想轉化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三要黨建引領正方向。以黨建引領為主線,立足基層,立足實際,推進“黨建+工程”全面融入工會工作,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源頭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質效優勢,深入開展黨工共建“兩提升三創爭”活動,健全組織網絡,完善運行機制,夯實基層基礎,讓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工會職能履行更加有效,職工精氣神更加蓬勃,以“共建”成就“共贏”,以“共贏”實現“共享”。
堅持以民為本,堅守為民情懷,履行好維護職能。一要拓寬維權服務領域。深入了解把握職工隊伍結構、思想動態、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新特點、新訴求,探索更加貼近職工群眾實際的工作方式和服務載體,聚焦職工在勞動就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勞動安全衛生等重點權益,常態化務實性地辦好一批職工群眾滿意的項目,持續傳遞工會“娘家人”的溫暖。二要提升維權服務層級。密切關注經濟形勢變化給職工群眾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把工作重點放在穩就業、保收入、保安全上,進一步推動完善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促進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常態化有效運作。完善內部利益矛盾自主調處機制,把職代會、集體協商、職工董事監事等制度融入企業治理架構,全面保障和發展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三要健全工會服務職工工作體系,推動送溫暖、金秋助學等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要加強智慧工會建設,打造工會工作升級版,推進“互聯網+工會”普惠性、便捷性、精準性服務。積極對接政府和社會資源,推動政府救助保障政策覆蓋更多困難職工群眾,把困難職工的解困脫困納入脫貧攻堅大局,健全精準幫扶工作機制,堅持常態化關愛,既提供生活幫助,又注重精神激勵,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全面增強職工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堅持群眾路線,落實依靠方針,履行好建設職能。一要以產改推動勞動技能競賽提質增效。要切實找準工會工作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切入點、結合點。組織開展“當好主人翁、建功新時代”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改進勞動技能競賽組織方式,推動全體產業工人廣泛參與競賽、建功立業。二要以產改推動勞模工匠精神廣泛弘揚。勞模工匠精神是寶貴財富。工會組織要積極為勞模工匠發揮作用、傳承技能、弘揚精神、培育人才創造條件,讓這些寶貴財富在賡續接力、代代相傳中為高質量發展凝聚力量。要厚植優秀產業工人成長土壤,健全培養、選樹、激勵機制,讓勞動光榮、精益求精蔚然成風。三要以產改推動職工素質大幅提升。堅持把職工素質建設工程與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引領有機融合,做優做強“職工書屋”、“勞模創新工作室”等工作品牌,推行項目化建設、社會化運作,拓展“互聯網+”職工教育平臺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內容形式和活動載體。四要堅持以促進生產發展為中心,扎實抓好工會勞動保護和群眾安全監督工作。站在講政治、保穩定的高度,以對國家、對企業、對會員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安全生產工作放在工會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開展“創建企業勞動保護工作合格、示范工會”活動,促進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監控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
堅持共享理念,完善制度保障,履行好教育職能。工會肩負著教育職工、提高職工素質的歷史重任,應站在新時代發展的制高點,充分認識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完善激勵機制,加強經費保障,加大職工教育投入,積極落實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確保職工教育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的技能培訓;落實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提升產業工人學技能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制度建設,健全保證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機制,著力提升職工待遇;按照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的原則,開展技能導向激勵行動;建立優秀技術工人和高技能領軍人才療休養制度,定期組織開展療休養活動;增加產業工人在各級各類勞動模范和先進代表評選中的名額比例;開展產業工人技能提升促進活動,鼓勵產業工人學技術、練技能、爭貢獻,保障職工學習培訓期間工資收入不降低,并對學習成績優異的職工給予一定的獎勵;對高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領軍人才在住房、就醫、子女上學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