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朱峰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87-01
摘 要 工程類企業項目人員轉換非常頻繁,當出現緊急情況需要人力補充的情況下,需要對項目人員進行緊急調配。這項工作對企業的管理質量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本文總結了緊急人力調配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管理 人員調配 勞務外包
工程類企業經常面臨項目人員轉換過渡的情況,在企業運作的過程中,如有多個項目同時進行,那么人員調配工作就更為常見。而如果出現了特殊的情況,比如遭遇工作重點或難點,或者臨時增派了工作內容等等,亟需人員增補助力,企業就需要對項目人員進行緊急調配。人員調配就成為考驗企業管理水平的標桿,直接反映出企業的管理質量和效率。在日常的實際操作中,筆者總結了如下幾條注意事項,以期能更好的做好項目人員調配這項工作。
一、人員需求判斷及預測
面對提交上來的緊急人員需求,調配人員首先要判斷出該需求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所謂真實性即是否切實需要人力支持,是否為跟風湊熱鬧的行為,又是否有其他的方案替而代之;而需求人員上報時留出余地以供削減是常態,在真實性確認前提之后,因此數量審核也是重要環節。由此要求調配人員除具備人事相關技能之外,亦要對現場專業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涉及,方能恰當處理提交上來的調配信息。換言之,在了解到人員要求后,調配人員應能對崗位需求做出分析,并對到崗周期做出預測。
故調配人員日常應對各項目人員配置掌握了解,對數據進行統計更新的常規操作。如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過往臺賬的統計數據庫,則能較好的進行該項工作,若再深一步,對過往項目進行分析之后,建立起標準化的配置方案,則在解決人員需求判斷之后更能較好的預測到現場人員的需求,提前準備。則緊急調配也不再成為緊急。
二、人員來源及儲備
人員需求確定之后,調配人員需盡快著手尋找到合適的人力進行派遣。一般而言,不外乎兩個渠道,內部調動和外部招聘(直接招聘和勞務外包),而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內部人員,熟悉企業情況和自身業務,應優先選擇。但內部無人可派之時,只能從外部解決。進行招聘或外包。但排除掉招聘周期和合同周期時間較長,不能滿足緊急調配這個“緊急”要求外,外聘人員需具備的工作經驗和專業技更會成為“緊急”的阻礙,尤其是一些非常規專業和高層次人員的募集。
凡事預則立,調配人員日常應對項目人員專業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定時梳理內部項目人員,與現場管理層溝通,掌握本企業內部流動率高的風險崗位,方能主動掌握人員變化的信息,做好替換的準備。并對提供勞務輸出的企業建檔,詳細記錄如接口人,其人員類型,接受的合同方式,人員到崗周期等各項信息,有的放矢,精準定位,將大大提升人員到崗的時效。
此外,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下,企業往往均有建立人員數據庫,對員工各項信息有較全面的統計。如能有效利用系統數據或者開發出針對性強的適應調配功能的模塊,更能有效的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三、調配風險及成本
緊急情況下補充進入現場的人員,尤其是通過勞務外包入場的人員,缺乏對現場環境的熟悉和了解, 將成為極大的安全風險。現代企業管理中,往往視安全生產為第一要素,因此應采取有效手段如人員入場培訓,三級安全教育等等非常重要。此外,新入人員如出現期望與現實不符等自身原因,中斷工作,現場工作亦再次出現缺口,帶來重新招聘和離職率被考核的風險。當項目當前問題得到應對和解決之后,外包勞務和外聘員工的去留亦需妥善安置,避免引發勞務糾紛,給企業帶來信用風險。種種風險,都需要調配人員衡量考慮統籌協調。
企業內部人員借調,需考慮其由于緊急調配帶來的差旅費用和工資成本。而外部人員則需另考量招聘成本和培訓成本。在一些可替代的職業角色中,如內部借調成本與外部直接招聘或者外包相比過高,則應以考慮成本低者。而往往在中大型企業中,這些費用需涉及不同的部門和科室,需由調配人員一并協調處理。
四、人員考核與績效
內部人員緊急調配支持現場工作,其現場工作期間效果如何、創造價值多少,都應在其薪酬福利中得到體現,從而促進其工作動力。但在企業管理模式中,借調人員借調期間的績效考核權往往仍然在原部門,因此需要借調人員部門與原部門良好的溝通,以保證應有的權益,反之亦然。此外,如考勤、福利補貼發放方式等細則,雖然瑣碎,但宜在調配前予以明確。否則,如各項事宜均需借調人員自行解決,不聞不問,會造成借調人員的反感,從而在企業內部傳播,對后續的借調工作推動造成阻礙。調配人員應對此整理出一套流程,并日后的操作過程中按圖索驥。
外部招聘人員因納入借調部門的考核,所以只需按照日常的入職流程模式進行操作即可;而外包勞務人員,因是合同結算方式,除與勞務公司爭取績效可能外,考慮吸納外包人員進入本企業,不失為好的激勵方式。
綜上所述,項目人員緊急調配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統籌協調的工作,需要調配人員具備較高的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能,在不斷的工作實踐中積累經驗,方能將這些看似簡單,實則豐富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