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歆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89-02
摘 要 為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認真做好“我看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成就”專題調研,原汁原味反映老干部的心聲感受和意見建議,國網浙江電力有限公司金華供電公司舉辦“我看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成就”座談會,邀請公司近20位離退休老干部參加。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黨的光榮歷史,愛護老干部就是愛護黨的寶貴財富,學習老干部就是學習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重視發揮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視黨的重要政治資源。座談會上,老干部們憶往昔、看今朝,講述時代洪流中的一個個電網故事。通過他們的話語,我們不僅看見了祖國的飛速發展與電網的不斷壯大,也看見了電力人代代傳承的奮斗精神。
關鍵詞 共和國 70周年 老干部 調研
一、開天辟地奮斗史
“我們電力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不斷壯大的過程,這個變化和國家的發展一樣,是史無前例的?!闭f起過去,原浙西技校黨委書記鄭皓同志發出感慨,并簡要介紹了浙西電網合并前后的情況。
“當年經濟困難,要辦電廠很不容易。舊社會,資金困難、社會混亂、外敵侵略,金華地區電力發展緩慢。完全是靠解放以后,在偉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才把電力事業慢慢發展起來。金華最早的是湖海塘電廠,有兩臺200千瓦的美國機組。后來有了當時金華最大的水電廠金蘭電廠。再到大躍進時期建成雙龍水電站,當時水程全國最高196米,1960年的3月14日,毛主席還專程來視察,給與高度評價,意義重大。那時金華地區還只有小水電、小火電,自發自供,沒有大電網,到1960年才有了35kV變電所。
直到1978年三中全會以后,電力迎來大發展,根據統一規劃、統一發展的要求,浙西供電局與金華地區電管局合并,成立金華電業局。作為第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這是我親身經歷的。我們金華電業局的發展是和國家40年的改革開放同步的,有了現在這么大的規模,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p>
原金華電業局副局長陳偉國同志(主持工作)講述了用電發展過程中的親身經歷:“60年代初,新安江地區住的電力工人比較多,集體宿舍是毛竹泥巴糊起來的,家里接的都是土電路,沒有電表,收費困難,偷電欠費的情況很多。當年我們查電路,土電路各種各樣,甚至有人把電路藏到棉被下面導致棉被燒著,用電管理、抄表收費真的很困難。在整頓以后才慢慢恢復正常,人們意識到電不能隨便用。
現在的電網,不要說電壓等級,已經從35kV到±800kV、 1000kV特高壓了,就說居民用電,過去僅需要照明,后來有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到現在家庭用電一個月200度、300度也很正常,所以用電發展是非??斓?。在思想觀念上變化也很大,過去35kV不過蘭江,改革開放后政府部門也認識到電力發展的重要性,供電不足,交通、生產等各方面發展都跟不上。過去的電力職工很艱苦,設備全要自己修,周末根本沒有休息。現在能夠實現智能化,故障設備即插即換,技術水平有了飛躍發展。過去的欠費問題也解決了,大家用電變得自覺,抄表收費也實現了自動化?!?/p>
說起電力發展,原金華電業局總工程師應敬華同志也是親歷者:“金華建有1座1000kV變電站、1座±800kV變電站,5座500kV變電站,超高壓、特高壓變電站數量之多,在全國地區電力層面是屈指可數,在發展過程中,也創造了中國電力史上的許多個‘第一。500kV雙龍變是全國第一座超高壓綜合自動化變電站,在國際上也走在前列。隨后建造4座超高壓變電站,在綜合自動化方面、互聯網應用方面、人工智能方面、機器人巡檢方面的成功嘗試,在國內都是首次。金華電力職工敢于探索,敢于拼搏,敢于創新,這種精神從老一輩代代傳下來,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傳承,做得相當不錯。后來,在國內首先建成特高壓±800kV直流換流站,其中對直流偏磁問題的攻克也是國內首創。在建設特高壓1000kV蘭江變時,采用國內設備與國外設備相結合,開辟了一條設備國產化的道路。在超高壓、特高壓方面,我們不僅僅是建造了7座變電站,而是在技術、管理方面為國家積累了寶貴經驗。
金華電網在超高壓、特高壓帶電作業方面的發展也是史無前例的,在500kV、800kV、1000kV線路上的帶電作業更是前無古人。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都是人闖出來的。在舟山大跨度的世界最高370米電力鐵塔上首次成功實施帶電作業,也是金華電力職工做到的。他們在全國做出榜樣,做出貢獻,創造了奇跡?!?/p>
二、日新月異大變革
共和國成立70年的成就不僅體現在電網建設方面,也表現在交通運輸、物資供應等其他方面。這一點曾分管基建的原金華電業局工會主席支關興同志很有發言權:“浙西合并的時候,我也是第一屆領導班子成員之一,被他們叫做‘拼命三郎。新安江電廠110kV線路到衢州220kV沙浦變要進行升壓改造,需要給鐵塔鍍鋅。因為我有一定經驗,就來到了新安江電廠。電鍍的鍍鋅層太薄,就只能用熔爐;沒有那么大的熔爐,就把兩只熔爐鑄成一只用。這是前所未有的嘗試,我們自力更生,成功完成了這項大工程。我分管基建,參加了金華第一座220kV變電站的建設,到現在的500kV、800kV、1000kV,電力技術突飛猛進。以前一年建成一兩個變電站,現在一年能建七八個,發展速度相當快。
早年的變壓器很大,80-90噸重,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困難。沒有足夠大的車輛裝載,就用滾筒搬運,從衢州火車站到沙浦變,將近10公里?,F在橋梁承重都是100噸以上,過去只有60噸。設備過橋害怕塌方,要用枕木把橋拱墊著。路被壓壞了我們還要填路,支付鋪瀝青的費用?,F在國家公路運輸發達,都是柏油路,運輸非常方便,這70年的變化真是相當大,國家的發展體現在方方面面。”
當年分管物資供應的離休干部俞如鏡同志說:“當年國家實行計劃經濟,材料由中央統一供應。鋼材少,我們就去東北進木材,物料緊張,物資供應的困難程度難以想象。變壓器的供應也是國家統一管理,只能從沈陽的生產廠進貨。我們要派人去沈陽一路押車回來,一個站一個站監督,保證掛車廂的時候不被丟下,不然就大大延誤運輸時間,嚴重影響工程進度。當時的變壓器質量差,但是資金有限、供應困難,只能修修補補一直用。我那時候倉庫里堆了3000多種物資,小到螺絲、螺帽都有,因為不一定買得到,所以要備著,管理供應工作都很困難。改革開放以后就不一樣了,國家發展很快,過去要跑西安、東北要貨,打個電話到晚上也可能接不通,現在坐在辦公室里一個手機,廠家人員就過來了。國家搞市場經濟,物資豐富了,物流運輸也發展了,我們各方面工作都好做了,人民生活慢慢變好,真的帶來了很多好處?!?/p>
三、豐衣足食好生活
公司離休干部經歷了建國70周年的整個歷程,他們把如今的幸福長壽歸功于祖國的繁榮昌盛。91歲的離休干部鄭星同志說:“1950年,我參加了湖海塘水電工程的開工典禮,鑼鼓喧天,非常熱鬧。1970年,我轉到湖海塘變電所值班,經歷了不知多少個日日夜夜。如今,我離休后住在湖海塘邊的海棠花園,四世同堂,頤養天年。這三件事是我與湖海塘的不解之緣。”為慶祝建國70周年,他特意作詩一首,名為《海塘之緣》:參軍從電七十年,湖海塘畔結電緣,海棠高樓夜遠眺,艷麗輝煌映中華。
91歲的離休干部李尚耕同志說:“其實家庭條件的變化也反映了整個社會的變化。我先天體質不是太好,我總想著長壽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變好了,才有了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我后天又患上老年病,高血壓、糖尿病30多年,不過活到現在,生活依然能夠自理。我從一無所有,到現在吃不愁、用不愁、穿不愁,還能幫助子女。4個子女,子子孫孫30多號人,每年春節團圓,其樂融融。主要是國家好了,在國際上的地位明顯提高。解放前,中國在國際上沒什么話語權,被一個小小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F如今,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美國打貿易戰,是兩強之爭啊?!睘榱吮磉_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感恩,他還現場唱了一首 《西廂記》的插曲《花好月圓》。
四、敬業愛崗精神傳
當省公司“浙電記憶口述歷史”團隊找到原金華電業局總工程師鄭慶鈞同志時,他本身體不好不想參加,但當被告知是為了“搶救”浙江電力的光輝歷史時,他明白這不只是個人的事情,因而為此通宵準備材料。從1956年分配到上海電管局工作,到2015年還參加溫州供電公司、金華配電工區的安全性評價,他做了整整59年的筆記,完好保存至今。他說:“新安江電廠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水電站,我自愿報名參加建設,放棄了上海的優越條件與深造機會。那時候條件的艱苦不可想象。新安江電廠施工用電調度我在現場,第一臺機組啟動我也參加了,見證了新安江電廠建設到浙西電網的發展全過程。我在防雷技術上研究多年,在帶電升壓工程中,做了很多技術突破和大膽嘗試,應用全國第一臺微機繼電保護裝置,我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作為總工,35kV、110kV、220kV變電所投產的時候,我都在現場作總指揮,做絕緣監督也都是親臨現場。為了保證大家看上聯歡晚會,每年春節晚上都是我值班。我是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就要認真鉆研,回報國家和單位,后來被評上了‘國網公司老有所為標兵。以前沒有資金只能用窮辦法,現在條件好了,以換代修,對于電力工作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反而有限,年輕人還是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當年我就想搞高壓試驗基地,可惜沒有條件,現在看到金華公司雙創中心有三臺高壓試驗裝置,我感到非常欣慰?!?/p>
應敬華同志在會上也提出建議:“過去我多次參加全國會議,接觸過很多國網公司領導。老一輩電力事業的領導,清廉、勤奮,無論是工作作風、敬業精神,還是對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一輩的傳統,應該傳承下去,電力后輩都值得學習。領導干部還是要從基層走出來,結合實踐經驗,對管理很有好處。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要對事業負責,而不是對領導負責,做的事情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在雙龍變培養技術骨干時,我也總務實地說,要學技術、學業務,提高責任心。自身境界的提高,對教育下一代也很有幫助。我們為企業而學,為國家而學,也是為自己而學。”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比缃竦奈覀冞^著舒適的生活,無法想象當年的艱辛,卻也能從老干部們的話語中感受到老一輩電力人創業拼搏的精神,并深受感動和鼓舞。年輕電力人要向老干部們學習,敬業愛崗,無私奉獻,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企業、為創造祖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奮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