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平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66-02
摘 要 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是關系到農村地區發展和建設的一個重要依托。也是豐富農村地區民眾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根本要求,也是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主要途徑,對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文化建設 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思路對策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文化自信作為其他三個自信的完善內容進行提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化自信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作用。只有民眾在文化層面了一定的認知并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則進一步的文化建設工作才能有效開展,也只有通過宣傳教育等形成形成了民眾穩定的文化自信,才能為進一步的城市以及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幫助。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報告中的這些內容,對文化的內涵以及文化自信與民族繁榮、國家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對文化自信在國家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支撐。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既是維護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根本要求,也是為農民群眾提供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主要途徑,對建設美麗鄉村、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在精神生活層面的追求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我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
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推出,農村(社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二)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
大部分鎮有了自己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內部有閱覽室,教育培訓空間、多功能活動廳,鎮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行政村(社區)有了村民自己的農家書屋。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
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四)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農家樂是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產業,其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后來,又出現了傳統農耕與現代農業結合發展的模式,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我市的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其它公共服務建設相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明顯不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在文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現有的文化可利用資源沒有做到充分利用。這種情況下導致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機構在運轉的過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實際困難;尤其是在文化產品的闡述和文化服務的供給方面,存在很顯著的不足。這也意味著農村地區能夠提供給農民的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從內容和項目上也存在不足。
(一)農村文化設施落后,投入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推進,農村地區得到大力發展的事業類型以電視事業為代表。但是農村地區的這方面文化載體在發展和建設中存在相對落后的問題。另外,關于其他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也存在著總體發展節奏緩慢的問題。而且,由于客觀上的交通問題、環境條件限制問題,導致農村地區民眾對于文化資源和產品也無法及時接觸。我市文物資源豐富,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眾多,但是由于市縣財政十分困難,許多古建筑年久失修,博物館館藏條件落后,存在安全隱患,影響了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和近兩年建成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基本沒有內部配套設備,設施建成后無法發揮作用。現有的劇院、演出場所設施陳舊,有的已成危房不能使用。村讀書室雖有部分讀書,但是大多都是過期刊物,沒有貼合農村實用的讀物,無法滿足群眾需求。
(二)缺乏專業人才,傳統文化瀕臨失傳
農村文化生活的開展,需要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在農村這樣一支高素質的能團結、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的人少之又少。由于受打工潮的影響,我市的許多傳統的文化正瀕臨失傳。這些傳統文化,一是發掘整理跟不上;二是由于農村青年男女紛紛外出謀職,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幼,給傳統農村文化的發掘和保護造成很大困難。同時,為基層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總量偏少、質量不夠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發展相對滯后。
(三)不健康文化滋長,文化市場秩序有待規范
由于投入不足,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夠,缺乏集中的文化產業鏈,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充足而又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先進文化生產更多的文化產品。這主要有兩方面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客觀上的文化生活資源匱乏,農民群眾整體素質偏低,很大程度上給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等存在價值觀認知問題的現象提供了滋長的土壤。留有滲透和腐蝕的空間;另外,對于農村地區的民眾來說,一部分民眾在城鎮一體化的大潮中感受到了先進的思想和文化的氣息,但這部分人群對于這方面的信息認知缺乏合理性和客觀性,在實際中存在思想偏差較大的問題,“利益至上,面子為大”,道德觀念淡薄。
三、解決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的思路對策
農村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文化生活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經濟、政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動或阻礙我市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及時加以重視和解決。為此,本人通過調研,認為我市農村文化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思想重視,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當前,我們已進入城鄉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的重要時期,加快農村地區發展建設的步伐,不僅有利于適應農村地區現階段需求量不斷增加的農民文化生活需求,更有利于對于一些長期影響農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和精神產生積極的影響,從思想層面的改善和引導入手,提升農村地區民眾的思想覺悟和文明意識。另外,從農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由于農業屬于我國發展和建設的核心支柱產業,所以,農村地區的全面穩定發展,實際上對于整個社會的穩定性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只有農村和城市共同實現和諧穩定發展,才能確保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振興。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職責。一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兩手抓。二要對于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引起高度的重視,將其納入到黨委工作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中,并且通過資金、政策、資源上的支持為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發展提供支持。并且從農村干部考核的角度入手,將文化方面的內容納入考核范圍。
(二)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首先,應當通過宣傳推廣的方式,將廣播電視納入到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范圍內,爭取達到廣播電視資源戶戶通的效果。另外,對于無線電轉播站臺,也應當充分進行利用,通過借助無線通信技術、衛星技術以及有線和無線通信技術,提高廣播電視信息傳播的質量。
其次,應當通過專項的資金支持,促進農村地區電影資源的普及供應。從具體的普及供應的方式方法上來講,可以通過配送電影流動放映車以及拷貝技術,豐富電影資源的類型。尤其應當針對農村地區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基于農村題材的科教進行普及。
再次,實現農村地區文化信息服務的數字化進程,同時匹配進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工程建設。尤其是針對基層的服務店建設,應當重點支持,另外,還應當從基礎教育的角度入手,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學生的遠程教育,從而實現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資源的獲取,為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提供更多元的基礎性支持,培育具有文化素質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農村民眾。
(三)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與效能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建設工程,市縣要定期加強對農村文化隊伍的培訓。鄉鎮要建立健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逐漸配齊專職人員,穩定工作隊伍。要大力發掘社會人才,培養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層、融于群眾的農村文化專職隊伍。通過強化“軟件”建設,保障各層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切實保障文化設施利用的最大化,保障農村文化積極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