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寒冬臘月,夜幕下的村寨不時會傳來陣陣哭聲,在嗩吶的襯托下,哭聲時而凄切纏綿,時而清脆動人,時而含思婉轉,時而腸斷聲曉。別擔心,這是山里人的大喜事——哭嫁,是三峽庫區腹心的重慶東部地區傳統的鄉風民俗。
哭嫁這種習俗是從哪朝哪代興起的,沒有人能說清楚。相傳,在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隨后,哭嫁便長盛不衰。清代詩人彭瑞淑也對哭嫁描述道:“聞說鄰家嫁女郎,邀呼同伴來商量;三三五五團團哭,你一場來我一場”。
村民不問哭嫁出處,遵從口耳相傳??藜奕缤荒淮髴颍谵r家院壩上演,有主角,有配角,也有群眾演員。主角永遠是女性,她們在歲月的磨礪中轉換角色,從看哭嫁到陪哭嫁再到登場哭嫁,從少不更事到參與其中再到身臨其境,出嫁是農村女孩的成人禮,讓她們從女孩華麗轉身為女人。
出嫁是女方的大事,更是全村一場盛大的聚會。婚期前一天,女方就已進入哭嫁的前奏。殺豬宰羊、背柴挑水、張貼婚聯……無需請托,左鄰右舍自發上門幫忙。三五個婦女湊在一起切菜洗肉,談論的話題自然是待嫁的姑娘?!斑@閨女懂事,真舍不得她走”“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以往大嗓門說話的婦女們破天荒地開啟低音模式,眼里滿是不舍。
父母更是腳下生風地跑前忙后,臉上掛滿微笑。微笑里浸潤著女兒即將出閣的幸福、鄉鄰簇擁捧場的感激,也流露出一絲別樣的擔心,擔心女兒在哭嫁中的表現,生怕臨場發揮不好,遭人說閑話。
父母的擔心并非多余。婚嫁是衡量評價一個家庭的重要標尺??藜迣ε絹碚f更是面臨多重考驗,既考驗女兒的真才實學,能不能哭、會不會哭;也考驗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否哭之有物、哭有所感;還考驗主人家朋友圈的寬度,來客多與寡,場面的大與小,直接掛在主人家的面子上。
婚期當天,遠方親戚趕來了,大家圍坐在一起,問家長里短,談莊稼收成,聽鄉音、敘鄉情、憶鄉愁,時而笑聲朗朗,時而唏噓感慨。
代表女方主事的總管來了,與主人家一番秘密交談后,當即走馬上任。只聽他一聲“請各位執事人等就位”后,十幾個男女老少便依照總管手勢圍在一起,像聽導演說戲一般,聆聽如何裝煙奉茶、打盤執席、迎賓送客……總管如此鄭重其事,源于主人家“辦得熱鬧些”的托付,也彰顯他“一呼百應”的執行力。
總管的叫喊聲、幫忙的應答聲,如鼓點一般敲擊著待嫁姑娘的心房。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離別情愫涌上心頭,眼里泛著淚花。平時相伴左右的閨蜜們也趁機“火上澆油”,煽情地傾訴諸多不舍和思念。你一言我一語,待嫁姑娘早已泣不成聲,閨蜜們相擁在一起,哭聲震天。不諳世事的孩子們側著耳朵在房門外偷聽,然后像一只只小喇叭奔走相告:新姑娘哭了!新姑娘哭了??!
這是哭嫁前的預熱。
黃昏時分,悠揚的嗩吶聲由遠及近??偣芾L音調喊道:請幫忙的各就各位!剎那間,吆喝聲、問候聲,此起彼伏。待嫁的姑娘呆坐在閨房里,在女伴的陪伴下醞釀哭嫁的情緒。
接親隊伍終于在天黑前到達新娘家。女方燃放鞭炮迎親,接親隊吹奏嗩吶呼應。躁動的人群紛紛擠向堂屋,懷著不同的情愫等待觀賞一場哭嫁大戲。總管站在堂屋八仙桌旁代表女方迎親致辭,言辭中充滿對男方的敬重、親友的感激和對女兒的不舍。總管話音剛落,嗩吶聲響起,閨房便傳來急促的哭聲。先是新娘抱著母親哭,諸如:“油菜打花滿垅黃,怎能舍得親阿娘;生來女兒要嫁郎,離家離村好心傷?!彪S后媽媽勸哭:“女兒你聽話,放心去婆家,婆家才是你的家?!痹趤韥砘鼗氐目夼c勸哭中,母女倆哭得讓在場人無不感懷抹淚。母女倆稍有間歇,調動哭嫁情緒的嗩吶聲不時響起。圍在一起的新娘姐妹、兄嫂、伯娘、姑姑、姨娘舅母、姑媽再也抑制不住淚水,也加入哭嫁陣容,大多是“姑娘不要太傷心,女大終歸要嫁人;莫怪爹娘嫁妝少,逢年過節勤回門……”之類的勸哭。新娘的父親及男性親友雖然不直接數落著哭嫁,但止不住的淚水早已順著臉頰流淌。
這場哭嫁由“單哭”到“對哭”再到“群哭”,一直持續到深夜。即使到了后半夜,新娘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坐在閨房里,意為“守閨”,即守規矩。
第二天出嫁離別父母時,新娘還要哭,意為“哭出門”“哭謝鄉親”。
過去農村的姑娘讀書少,哭嫁內容主要靠母傳女、祖(母)傳孫(女)、姐(嫂)傳妹、姑傳侄(女)傳承。源于強大的哭嫁市場需求,各地涌現出一批“歌師傅”,只要鄰近姐妹前來求教,她們往往毫不保留地傳授。一些能認字的愛好者,便開始把一些哭嫁詞句抄錄成冊,然后在民間相互傳閱,成為哭嫁的通用教材。
以哭為歌、以歌言情、以情催聲、以聲感人的哭嫁如同女孩人生的一場大考,牽動著父母、親友和鄉鄰的心??藜抟彩青l親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對哭嫁表現品頭論足。談論最多的是哭嫁場面的大小、哭嫁內容是否感人、哭嫁的時間是否長久等等。
三十年前,與我家比鄰而居的表姐哭嫁堪稱村里的經典,至今無人超越。表伯育有六個子女,身為長女的表姐讀過兩年小學后,便把上學的機會讓給弟妹,成為父母種田養家的小幫手。十九歲那年,表姐與鄰村一戶人家的長子定親結婚。哭嫁那天,表姐像往常一樣起早挑水,挑滿一缸水后,才含淚收拾整理自己的嫁妝。傍晚接親隊伍進門,表姐在“我怎么舍得您喲”的哭聲中拉開哭嫁大幕。炒菜做飯、喂豬放羊、飛針納鞋……表姐從生活瑣事開篇,哭訴與父母相守、與弟妹相伴、與鄰居相處的往事。一件件尋常事被表姐哭得感天動地,讓在場人無不抹淚。
表姐的哭嫁淹沒了嗩吶聲。嗩吶手們眼看自己顯得多余,便起身鉚勁鼓起腮幫煽情。嗩吶的介入又掀起一陣哭嫁高潮,勸哭的母親、弟妹、親友和鄰居輪番上場陪哭。這場哭嫁如同賽歌會,或對哭,或齊哭;或哭唱,或哭訴,哭得淚眼婆娑,聲音嘶啞。表姐針對不同的對象哭出各異的內容,不同的情愫,就連哭嫁節奏也因人因情而異,如同一部既有畫面感、又有故事的抒情敘事長詩,時而急速,時而幽怨,時而高亢,時而低訴,從傍晚一直哭到天亮之前。識字不多的表姐在哭嫁時一鳴驚人,成為十里八村的哭嫁紅人,爭相傳頌。
為了贏得哭嫁的贊許,女孩子出嫁前便開始做足功課。與我家隔溝相望的春香姑娘卻不以為然。男孩子性格的春香出嫁前就放出話來:打死我也不會哭嫁!不管父母怎樣勸導,她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還責怪埋怨大人傳統保守??藜耷耙惶?,春香仍像往常一樣嘰嘰喳喳、嬉戲打鬧。周圍人都為她捏了一把汗,莫非她真要打破常規,出嫁罷哭。當接親隊進門,如泣如訴的嗩吶聲還是讓春香的淚腺失控,放聲大哭,哭得有板有眼,有抑有揚。事后談及自己的臨場失言,春香一字一頓地說,那種與家人離別的憂傷感受,只能用哭來表達,即使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哭……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村里年輕人青春遠征,紛紛外出務工,他們與土地的關系越來越薄,與村莊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卮寮奕r,年輕人把外面的新潮帶回家鄉,向父母提出不搞哭嫁。父母堅決不讓,兒女據理力爭。最終,父母妥協,接受年輕人的主張。
劉媛是村里第一個敢吃螃蟹的姑娘。她與一名外鄉男子外出務工時相愛,結婚時沒有哭嫁環節。村里老人雖然覺得少了什么,但年輕人卻為之叫好,爭相效仿。一來二去,哭嫁這種風俗漸漸淡出村莊。
每年春節前夕,是農村婚娶的“旺季”,也是我回老家最多的時候。鄉音無改,鄉情猶在,卻鮮有哭嫁聲。定睛一瞧,新娘的眼淚掛在眼角,父母躲在屋內悄悄抹淚??薜那殂簩懺谀樕?,埋在心底,只不過哭的方式有些含蓄罷了。
從曾經的哭別到而今的別哭,從聲淚俱下到泫然欲泣,哭嫁如一部部生動鮮活的愛情史詩,記錄著一個個時代的變遷。
哭嫁漸漸遠去,故鄉依然魂牽夢繞。
【作者簡介】吳奎,文學青年,有散文刊發于人民文學、重慶日報、重慶晚報、西安日報等報刊?,F居重慶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