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捕快
《晏子春秋·外篇第七》中記載了一段晏子治理東阿(古邑名,在今山東省西部)的故事。
晏子治理東阿,過了三年,齊景公將晏子召回,訓斥他說:“我覺得先生很有才干,因此派先生前去治理東阿,如今你將那里治理得一片混亂,您還是罷官好好反省吧,我要加倍處罰你。”晏子回答說:“我希望改變方法治理東阿,如果三年治理不好,將我處死也可以。”景公同意了。于是第二年送上賦稅賬薄,景公親自迎接他,并祝賀說:“太好了,先生對東阿治理得很好啊。”
晏子回答說:“過去,我治理東阿,從不接受私人請托、賄賂之事,山上水里的利益都拿來接濟貧民。那時候,百姓不挨餓,而君王卻降罪于我。后來,我治理東阿,請托關系大行,賄賂之事常有,并橫征暴斂,并拿出很少的一部分充入宮府,逢迎君王左右的人,山林池塘里的收益都收入有權勢的人家。這時,挨餓的人已經超過了一半,君王反而迎接并祝賀我。我很無能,不能再去治理東阿了,希望告老還鄉,給賢能的人讓路。”拜了幾拜,便離去了。景公于是離開座位而謝罪說:“先生勉力再去治理東阿,東阿是先生您的東阿,我再也不干預了。”
晏子先前治理東阿,廉潔自律,一心為民,治績顯著,卻受到景公責怪;后來營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贊揚。晏子兩次治理東阿的故事,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但毫無疑問,這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這個故事至少可以啟發我們:評價或者考核一個人員是否盡職盡責,要客觀公正,不能偏聽偏信,更不能不做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就輕易下結論。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評價一個人需要一個客觀的標準或者要求。這個標準,可以簡單到只有“德能勤績廉”,但同時必須要有配套的解讀條款。這些解讀條款就是制度。從傳統公司治理的內涵來看——建立委托代理人之間激勵兼容的制度安排,可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對公司治理的極端重要性。
2019年9月10日晚,馬云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會現場對全體阿里人說,“今天不是馬云的退休,而是一個制度傳承的開始。今天不是一個人的選擇,而是一個制度的成功。”馬云給現場的企業家們提出建議:“如果有一天,你也希望用制度、文化和人才來保障公司的傳承,你至少今天就要開始去想,至少準備10年時間。”
對阿里巴巴而言,制度必須要有生命力才可能傳承,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9月9日,是馬云擔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最后一天。但阿里巴巴說,根據公司的出勤規定,馬云在最后一天下午3點40分離開,公司決定對他做曠工處理,并扣除當月全勤獎勵的處理。而且馬云退休年齡沒有到65歲,退休津貼只按65%發放。雖然馬云“不差錢”,但是制度沒有因為他是馬云而破例,也沒有因為他的最后一天而“特殊對待”。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是由制度說了算,而不是由人說了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這樣的制度才能傳承,也只有這樣的傳承才能“把這家公司做到2102年,橫跨3個世紀。”
制度的執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執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公司高管首先要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確保公司重大決策、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實處,防止各自為政、標準不一、寬嚴失度等問題的發生,充分發揮制度指引方向、規范行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
監督是制度執行的有力保證。監事會要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強化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監督。對于那些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的現象,要及時糾偏甚至進行處理。
不以權勢大而破規,不以問題小而姑息,不以違者眾而放任,不留“暗門”、不開“天窗”,防止“破窗效應”。只有這樣,公司的宏偉藍圖、戰略目標和行動綱領,才能見諸行動、落到實處,“百年老店”才不是一句空話。